/原因分析/
制度存漏洞 人员素质待提高
尽管此前国内某些大型券商高管在公开场合对媒体集中曝光的券商研报乱象颇有微词,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国内多家知名券商高管均对券商系统愈演愈烈的研报歪风深感忧虑。
持续关注今年以来多起券商研报乌龙事件的深圳某大型券商发展研究总部总裁分析认为,目前券商系统的合规存在制度性漏洞,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不少年轻分析师试图借助“出格”、“出位”来出名,同时分析师群体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因素都是导致研报乌龙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原因1:合规制度漏洞
按照目前大多数券商研究所的工作流程,分析师在反复修改、论证相关结论和报告内容后,需要将所撰写的研究报告上传到公司专门的报告审批系统,按照固定流程接受审核。只有经审核通过的研究报告才由公司统一对外发送。
据了解,通常一份研究报告的初稿,至少需经过四至五道审核程序,才能对外发送,任何一次审核不通过,都将返回作者重新修改,直至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
那么,人们不免要问,如果说“1次1支改为1次2支”等内容无法详尽核实的话,那么“2200元天价榨菜”、“专业补脑残”和“188元目标价”等如此容易发现的纰漏怎么都没有被把住?
对此,深圳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对研究报告的审核主要还是停留在合规层面,而合规只是一种制度性的东西。
据介绍,由于各大券商研究所每天需要处理的研报数量很多,专业方面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合规审核的重点,并且把关工作人员只负责审核制度性的内容是否合规,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往往容易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
事实上,标题、内容标新立异已成为目前券商研报的一种潮流。无论是个股事件点评、深度调研,还是行业跟踪、市场策略,大多数券商研报都在追求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内容也不乏观点出格博出位的现象。
上述券商研究所所长表示,目前无论是券商之间的竞争还是分析师之间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对于目前盛行的这种情况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审核的重点还是格式化的差错,力争做到专业、严谨。
原因2:分析师闭门造车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表示,现在很多研究报告并非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而是通过公开的财务数据,再根据行业的估值水平,结合估值模型作出预判,完全是闭门造车。
实际上,除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娄圣睿、罗鶄的研究报告是在参加东阿阿胶股东大会并与公司高管层面进行交流后撰写的以外,闹出笑话的其他几位分析师在撰写报告之前似乎都没有进行实地调研。
中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黄巍发布的 《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掀起轩然大波之后,涪陵榨菜方面坦承黄巍所称的 “今年推出的600克装的沉香榨菜”早在两年前就已经上市。随后黄巍不仅对是否进行过实地调研避而不谈,还公然宣称沉香榨菜对公司业绩没有实质性影响,只是用来搞噱头。
此外,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来看,银河证券、国信证券接二连三地“放卫星”,也都只是基于公开信息所作出的判断。
对于这种没有进行实地调研就轻易下结论,甚至还为了博眼球刻意制造噱头的情况,上海某大型券商研发部总经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几十个分析师,不可能每天都去跑公司,那样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经费还是精力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他也坦言,没有进行实地调研的话,撰写的研究报告可能会存在部分事实出入,不可能做到足够细致、深入。
某行业研究员向记者透露,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关注和跟踪自己行业的动态信息,一旦行业或上市公司出现新的可能影响股价的情况,就要着手准备撰写相关报告,通过资料准备、实地或电话调研,再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搜集整理各种材料,确立数据模型,再搭建报告的架构,最后用文字、图表和分析等进行论证,形成自己的结论。
原因3:竞争激烈博“出位”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各大券商发布的各种研究报告多达56万份。天量的研究报告背后,各大券商研究所同质化的研究队伍早已人满为患。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于,成名与否、名气大小都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
据了解,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3年前就定了1000万年薪的标准,这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和国信证券等券商都是以高善文的薪酬作为标杆。
同时,大多数券商主要是靠基金分仓提成,去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因此,只有被基金认可的分析师才能身价百倍。
然而,除了分析师核心团队成员,大多数券商分析师的薪酬并不是很高,这无疑给了不少年轻的分析师们巨大的压力,也转化成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出位”博出名的动力。
据深圳某大型券商高管介绍,由于分析师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同一家券商的梯级很大,不同券商之间也存在差别。少则年薪十多万元,名气比较大、影响力大的年薪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造成一些年轻的分析师流动频繁。
“当然,不管怎么跳槽,还是没有出名来得快。因此,就有人试图借助研报制造噱头,靠标题党博取关注度,借此提升人气和知名度,增加影响力和跳槽的筹码。”上述券商高管指出。
实际上,在几份滑稽研报出炉后,幕后操刀手娄圣睿、罗鶄、王国平和黄茂无一例外地成为风波中眼球赚得最足的分析师,但这种行为无一例外地遭遇行业的唾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深圳某大型券商高管表示,目前的监管制度主要对合规性作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对这种“出位”的行为还没有相关的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缺失势必会导致整个券商声誉受损,这比投资损失更可怕。同时,监管层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出台,无疑纵容了这种歪风的不断蔓延。
因此,上述券商高管呼吁各大券商在监管方面要高度自律,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也希望监管层加大监管力度,及时遏制券商行业的乱象。
原因4:道德意识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述研报发布前后,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均出现异常波动。其中,攀钢钒钛7月15日午后突然强势拉升至涨停,青岛啤酒和东阿阿胶7月以来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对于这种现象,上海某职业投资人陆先生痛斥券商研报乌龙背后可能存在某种利益交换。
尽管一些券商高管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们都表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违背职业道德的,与大多数年轻的分析师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因素有关,同时目前分析师流动性比较强,这对各大券商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我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的十六字原则要求:证券分析师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独立诚信、谨慎客观、勤勉尽职、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