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三策略挖掘创业板投资新机遇
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只新股上周登陆A股市场,从五个交易日交投情况来看,市场资金追捧现象十分明显。私募机构目前的应对策略,一是立足于基本面研究、择优进行长线持有,更加注重创业板个股的价值与成长;二是对于新股上市初期的博弈,抱有一定热情;三是积极升级相关打新策略。
18只新股登场:交投热度提升
在上市后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的交易制度下,创业板注册制首批新股上周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而创业板市场交投热度也得到同步激发。
统计数据显示,18只新股上周全周平均换手率达251.19%。其中,换手率最高的大宏立全周换手率达到321.43%,日均换手率超60%;18只新股周平均成交金额61.83亿元,其中成交金额最高的安克创新全周累计成交111.31亿元。整体来看,18只新股上市第一周得到了市场资金的热捧。而从全周来看,首批新股的“吸金效应”则逐步减弱。数据显示,18只新股上市第一个交易日(8月24日)合计成交金额230.03亿元,占当日深市总成交的4.2%;而在第五个交易日(8月28日),18只新股的合计成交金额则下降至143.30亿元,在深市总成交的占比下降至2.5%。
龙赢富泽资产总经理童第轶称,上周创业板注册制首批新股成为市场的焦点,这其中既包含了市场对于新股的价值发现,也体现了投资者对首批新股的“情绪溢价”,而这种“情绪溢价”蔓延到了整体创业板。总体来看,在新的交易制度下,首批新股及少数创业板个股的博弈空间得到了扩展,并推动创业板市场交投热度快速攀升。
上周创业板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交投两旺。上周一创业板2288.95亿元的成交金额占当日深市总成交金额的41.5%;上周二创业板成交金额进一步放大至2713.11亿元,占当日深市总成交金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46.3%;随后的三个交易日创业板成交金额均保持在2500亿元之上。
淳石资本业务合伙人杨如意表示,上周创业板指数“五天四涨”,打消了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担忧,市场反应也较为理性。
相聚资本投资负责人进一步分析称,创业板注册制和新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创业板原来的10%的涨跌停板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游资打涨停、割韭菜的策略,而在20%的涨跌停板限制之下,个人投资者再追涨停的现象相对之前会显著减少。作为机构投资者,非常欢迎这种制度进步。
博弈难度加大:拼眼光也拼手速
首批新股整体股价表现较为迥异。截至8月28日收盘,相对于发行价,18只新股中有2只个股涨幅超过200%,9只个股涨幅超过100%,7只个股涨幅不足80%。前五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康泰医学较发行价累计大涨793.70%,涨幅最小的锋尚文化则仅上涨了12.46%。截至8月28日收盘,有11只新股的股价低于上市首日的开盘价,其余7只新股的股价则在上市首日开盘价之上。
上海某中型私募基金经理李欣(化名)向记者透露,创业板市场新的交易制度安排,从表面上看是带来了更多博弈交易机会,但就实际操作而言,博弈难度反而加大。该投资人表示,以其参与短期交易的康泰医学为例,尽管其上市首日就从医疗人气主题的选股角度轻仓介入,但T+1的交易制度下,当日118元收盘价以上的上涨区间(盘中最高飙涨至308元)实际上与该主题无关,后期好的卖点事实上很难把握。而他本人也只是在该股上市之后第四个交易日才脱手卖出,复盘来看,卖点并不理想。李欣强调,质地较好的创业板新股,很可能在上市初期甚至是上市第一天就已经一步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投资创业板新股,不仅拼眼光,更要拼手速。
而在创业板“老股”方面,睿郡资产创始合伙人杜昌勇强调,创业板新交易制度带来的单日涨跌幅限制放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个股的振幅,但新交易规则并不会影响公司长期价值,资金连续炒作的风险反而可能降低,个股出现连续极端行情的概率可能因此变小。
在创业板个股短期博弈难度增大的背景下,一些私募从个股选择和交易层面给出了一些新思路。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认为,创业板新股如果属于稀缺上市资源,或者是属于上市前一段时间二级市场的热点板块,则可能具有较高的博弈价值,风险承受度较高的投资者可以阶段性适当参与博弈。
杨如意则分析称,创业板新股上市的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在这样的交易制度下,原来的追涨式买新套路已行不通。因此,基于注册制新规下的买新,需要投资者在对新股的质地有充分理解和挖掘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考虑到创业板新股具有流动性溢价,投资者对资金关注度较高的博弈性新股,可以用上市首日开盘价作为参考基准,结合“日内T+0回转”的操作方式,选择在资金开始有大幅流出迹象时择机卖出。
童第轶分析认为,上市首日往往是创业板新股做多情绪的高点,在经过几个交易日的充分换手后可能又将迎来另一个新股交易的情绪极值。而在五个交易日后,随着不限涨跌幅的“红利”消失,大多数新股预计会逐步回归正常走势。因此,对于新股的交易博弈,投资者应关注二级市场的走势、新股情绪周期、市场资金偏好等多方面因素。
童第轶强调,在创业板的新交易制度下,新股上市之后的博弈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但与此同时,投资者也应该考虑这背后的短期股价波动风险和潜在的长期投资损失风险。特别是新股前五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叠加T+1的交易机制下,“情绪溢价”可能会助推新股出现较大的股价波动。
获取长期收益:考验基本功
目前私募业认为,创业板投资获取长期稳健收益,仍然需要依赖于基本面的研究。
童第轶认为,注册制下的创业板市场投资,依然是立足于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业绩预期。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创业板投资都更应紧扣价值主线,以企业的价值发现和成长为出发点。新的涨跌幅交易制度在科创板市场已经平稳运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从科创板市场的经验来看,涨跌幅超过10%的科创板股票日均数量占全科创板市场的比例仅为4%。在这一交易制度下,未来处于短期情绪风口的创业板个股行情,在时间上可能更为短暂。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中类似连续涨停的“妖股”走势会越来越少,而穿越牛熊周期的价值慢牛走势,则会越来越多。立足价值、聚焦业绩、关注优质公司,依然是该私募在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后的主导投资理念。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表示,随着注册制推进和新股数量增多,市场分化是大势所趋,优质企业预计更容易脱颖而出。整体来看,制度变化对投资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基本面在市场定价中的作用也会逐步提升。整体而言,新制度下市场短线博弈的难度和风险加大,但长线投资、价值投资的机会增加了。在这种市场环境和趋势下,专业和风控能力突出、坚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在创业板市场的投资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而在股票估值层面,私募投资人认为,随着注册制的深化,“良币驱逐劣币”将成为必然,优质公司更易受到追捧。随着注册制的完善、配套制度的不断落实和信息披露的强化,优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也会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而在打新方面,结合上周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只新股的二级市场表现,杨如意称,创业板打新更加考验投资人对打新标的基本面的理解和挖掘。一方面,少部分优质新股存在上市初期即出现股价数倍上涨的可能;另一方面,发行定价过高且质地一般的新股,同样会有短时间内即出现破发的风险。
从基金产品新股中签率的角度来看,胡泊认为,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打新中签率明显向网下配售倾斜。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可以选择网下配售入围率较高的公募、私募基金产品参与打新。在公募、私募产品的选择上,胡泊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报价能力、产品规模、底仓对冲手段等指标。
上一篇:以时间换空间 挖掘价值成长潜力股
更多"私募三策略挖掘创业板投资新机遇"...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桐昆股份(601233)
投资亮点 1.公司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