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在银行全家拉存款 银行存款困境如何破?
近期,银行股在A股表现抢眼,以2017年全年涨幅28%的业绩排名第三。此外,工商银行市值于近日超过摩根大通,重回全球第一,不愧是宇宙第一大行。
相比A股市场的不俗表现,银行业整体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严监管、去杠杆、治乱象,如今打开朋友圈,全是“银行业如何过冬”、“银行业何去何从”、“银行业乱象整治”的文章,也难怪银行人如今自嘲,见面不聊业务只聊合规。
相比严监管,更让银行业痛苦的是,在玩转同业业务多年后,又要回到拼命拉存款的老路,然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银行业在抢夺存款的同时,也是时候思考如何转型了。
存款,对银行意味着什么?
存款对银行很重要。伟大导师马克思曾告诉我们“对银行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
国内银行奉行“存款立行”,每家银行都把拉存款作为重中之重,每个客户经理身上都背负着各类存款指标,“拉存款,能转正”、“拉存款,能加薪”、“拉存款,能升职”,一切都围绕存款。
对此,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许多中小银行因客户基础薄弱,为了保持业务持续发展,考核存款、抢拉存款就始终都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在货币政策从紧期间,通过各类渠道创造的存款增量相对有限,拉存款的局面自然是白热化。”同时,“在银行负债端的各类资金来源中,客户存款通常是成本最低的一类品种。从收支和效益角度考量,各家银行尤其是客户基础不佳的银行,一定会拼力营销各类单位和个人客户,争取他们多来开户和存款,从而为自己持续开展资产业务创造条件。”
所以,对银行而言,存款增加不仅意味着规模扩张,同时也意味着利润增长。
存款增长是资产规模扩张的基础,国内银行业在做大资产规模这条路上一路奔腾,从未停止,资产规模排名更是全球领先。在全球前十大银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产规模排名前四,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以及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资产规模都位列我国四大行之后。没有存款,何来贷款,资产规模又谈何增长?
我国银行业的营收结构以息差收入为主,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虽从90%多降到当前的76%左右,但仍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存款利率固定,那时也没有什么银行理财、宝宝类基金,所以息差较高,存款当然是多多益善,吸收存款越多,贷款越高,息差收入自然越高,银行的利润也十分丰厚。
2003-2013年的这十年里,可以说是我国银行业历史上最辉煌的十年,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增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4.5倍;而利润从322.8亿元增至1.74万亿元,飙升了54倍,银行业的ROE也是常年维持在22%左右。
所以,规模和利润这两个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目标,都离不开存款,存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什么现在拉存款特别难?
存款难的问题自2017年以来特别突出,从数据上看,2017年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人民币存款规模13.5万亿,同比减少1.37万亿。而银行员工每天也不得不为完成存款指标而四处奔波。
“现在是全行动员拉存款。”一家银行财务管理部的员工吐槽说:“以前只有客户经理需要拉存款,有指标任务,现在对所有中后台员工都有考核。”同时,“以前推销理财产品可以冲抵存款任务,现如今必须是真正的存款。”
“存款和奖金直接挂钩,完不成任务就会影响绩效奖金。”在某股份制银行二线城市分行的C君说“我们一般员工每月工资只有几千元,奖金主要是和各种绩效挂钩,如果完不成任务,不仅奖金没有,还要扣钱,为了完成任务,我们现在都是一人在银行,全家拉存款。”
存款的减少,可以从M2的角度来解释,银行是货币派生的主体,存款派生的结果最终反映到M2上。自2007年以来,M2增速持续下降,2017年末M2增速仅有8.2%,同期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速为7.8%,均创了近十年来的新低(参见图1)。
M2增速下降,一方面,是存款资金再配置的过程中,因市场利率走高,大量存款变成货基和理财,从银行体系流出;另一方面,在外汇占款减少和金融去杠杆下,央行投放资金减少,2017年9月末基础货币较年初减少3000亿,而2016年末基础货币同比增加3.3万亿。2018年,金融严监管的趋势还将进行下去,央行可能还会继续维持紧平衡的状态,M2预计仍将低速增长,存款整体增速放缓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
从结构上看,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分布愈加不均衡,并呈现出向大行集中的趋势,中小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加大。2017年9月末,五大行新增存款4.97万亿元,占当期银行业新增存款的42.56%,同期,全国股份制银行新增存款仅0.22万亿元,仅占当期新增存款的1.87%(参见图2)。存款向大行倾斜明显,特别是具有网点优势的工行以及深耕县域的农行,近年存款增速仍保持在8%以上,高于行业均值7.83%的增速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2013年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至2015年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不过,虽然利率已放开,但银行业以息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仍未转变。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从前期高点2012年的2.75%降至2017年9月末的2.07%,大幅下降33%。
与此同时,银行业净利润增速从前期15%左右降至目前7%。通过对银行业净利润增速进行业绩归因分析(参见表1),净息差收窄对净利润增速的贡献度是负值,只能通过平均生息资产的规模扩张和非息收入贡献度提高来支撑净利润增速。
所以,在以息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下,存款成本率提高——净息差收窄——生息资产扩张需求加大——同业负债受限——存款依赖度提高——存款争夺激烈——存款成本率进一步提高……从而陷入对存款过度依赖的死循环之中。
然而,2017年的金融去杠杆以及同业业务监管加强,使得同业负债规模受限,同时,同业存单在2018年将纳入同业负债的考核,银行同业融资渠道受到诸多限制,无疑会加大吸收存款的压力。
虽然利率市场化已有数年时间,银行业务转型的口号也喊了多年,但因同业资金链条的延伸,使得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得以扩张,如今同业资金链条被切断,银行业被迫回归拉存款的老路。得来容易的东西,失去的也很快。
如何从根本上摆脱对存款的依赖?
2018年新年伊始,银行之间存款争夺战已拉开序幕,价格依旧是抢夺存款的主要筹码,只是产品从理财变成了结构性存款。
但在利率市场化下,过度依赖吸收存款的经营模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更何况现在的投资渠道多元化,银行业的存款不是想拉就能拉来的。
当前,存款获取有明显优势的银行,在后续经营中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如负债定价的优势,将使其盈利更有保障。
事实上,资本市场中,各家上市银行股价的涨幅也说明了问题。2017年至今,除了上市不久的张家港行(2017年上市),其他上市银行中,涨幅超过50%的分别是招商银行、建行、工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和农行(参见图3),其中,国有大行的存款获取具有明显优势;招商银行深耕零售业务十余年,一般性存款增速稳定,资金成本优势明显;平安银行近年加快零售业务转型,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30%。
各家银行在忙着给客户经理下存款指标的同时,也需要思考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方式的转变,以尽可能摆脱对存款的依赖。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2013年曾经说过:“6年前,招行已经不把储蓄存款作为主要业务指标进行考核。我们要考核的是客户在招行的金融资产。因为我们发现客户基本不存款了,高净值客户极度重视理财和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型虽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但仍需及早布局。
一方面,银行主动缩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银行业资产规模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在金融去杠杆下,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受到压缩,同时回归表内业务。所以,在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资本利用效率,多开展轻资本业务;另一方面,加快资产的流转,通过资产证券化、非标转标业务等调整存量业务,毕竟“轻资本、轻资产”是未来转型的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调整营收结构,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目前银行业的非息收入主要来源于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具体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业务、托管类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等,银行从中收取手续费或佣金收入。其中,银行卡、代理业务及理财业务收入占比居于前列。从此前民生证券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参见表2),上市银行中,银行卡、代理、理财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16%和13%,所以,零售银行也因此成为各家银行大力布局的重要领域。
对于银行而言,简单的规模增长固然存在空间,但并非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和服务体验才是吸引客户的关键,硬拼存款的时代也终将过去。问题是,各位读者,银行的服务让你们满意了吗?
更多"一人在银行全家拉存款 银行存款困境如何破?"...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中国神华(601088)
投资亮点 1 中国神华十二五期间,煤制油化工板块处于生产运营阶段项目共有17个,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