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财股网客服
首页
三条路径暗箱操作:银信产品叫停内幕调查
“说银信合作全面叫停是伪命题。”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7月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的评论颇让人寻味。
自7月2日晚银监会电话通知信托公司,紧急叫停部分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业务,“银信合作全面叫停”的惊呼就开始不绝于耳。但据《投资者报》记者调查,事实上,银监会叫停的只是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后称银信产品),而非笼统的银信合作。
银信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联合设计推出的理财产品,表现为商业银行向社会发售理财计划,将理财计划资金用于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的合作理财模式。
一家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人员明确向记者表示:“银监会主要是叫停银行表内信贷资产转移表外的产品和信托贷款类产品,私人银行的信托代销业务以及证券投资类业务都不在其列。”
据记者调查,银信合作偏离最初定位是此次叫停的主要原因,而上半年银信产品规模高达2.9万亿元,占银行业全年7.5万亿信贷总额近一半水平,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是其被叫停的导火索。业界预测,叫停期限至少在半年以上。
银信产品应运而生
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银信产品”是个陌生的词,他们在购买时通常不会对产品来源分得非常清楚,尤其是信托平台发售的投资理财产品种类极为繁杂,更增添了他们识别的难度。
此外,银信产品知名度低与其历史短也有关,即便是最早的银信产品也只能追溯到4年前。其发端与信托公司的艰难困境因缘极深。
从1979年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到现在,中国信托业起起伏伏,前后经历了6次大的行业性整顿。
2001年,信托业“一法两规”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在实施信托分类处置、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原有绝大部分信托公司都通过关闭、转制等各种方式退出了信托业,只有一部分经营业绩较好、内控较完善、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得到保留,信托公司数量从几千家锐减到现在的56家。
由于受政策(如合同份数与分支机构)的限制,2002年,信托公司开始寻求与银行合作,以期利用银行网点多、大客户资源丰富的优势。
早期的银信合作仅仅停留在银行代理销售信托产品的浅层面,但短短几年后,银信合作快速发展,托管、担保、资产置换、链接贷款、证券化、股权代持、联合开发等带有强烈混业趋势的银信合作模式层出不穷,但一直未涉及到银信产品。
直到2006年,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准许银行经营委托理财业务,银信产品的大门才正式开启。
扭曲发展遭遇叫停
《投资者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银信产品原本是基于银行和信托双方的“短板互补”而产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一初衷出现了扭曲,这也是其招致叫停的又一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的有些银信产品并不是基于产品创新的目的设立,而是规避国家政策限制、钻政策的漏洞。
“其中,银行扮演了偏离轨道的主角,为了解决存贷规模比例方面问题,银行简单地借用了信托管道和平台,这完全背离了银信合作的原意;信托公司因为蝇头小利,没有考虑更深层的理财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问题,就随声附和。”邢成认为,“双方并不是真实、规范意义上的合作、不是部门政策导向要的银信合作,而是一种扭曲变异了、毫无科技含量的合作。”
邢成所提及的扭曲偏离,主要表现为三种“暗箱操作”的形式:一是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通过信托平台将存量贷款从表内转至表外,从而为后续放贷腾出更多空间,在理财产品类型中,由此衍生出来的产品被归结为信贷资产类产品。
这是商业银行规避贷款规模监控的有效路径,从银信产品近几年的发行节奏可知一二。
上一篇:银监会:信托资产规模将与净资本挂钩
下一篇:信托产品风光不再
投资亮点 1.公司主营电力开发;生产和销售。截至2010年年末,公司拥有南阳天益发电...[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