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农村金融的发展依赖于存款资金的运用,但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存款外流的现象。
日前,在“精准扶贫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青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周天芸提交学术论文称,这种大规模和持续的存款外流表明金融并未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扶持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该论文以中国1942个县(市)的“贷存比”,分析2010~2014年中国农村地区的存款外流情况发现,贷存比小于1的县(市)占比为55%~68%,贷存比大于等于1的县(市)占比为32%~45%。这说明中国农村地区存款外流较为普遍,金融支农的力度较弱。
其中,贷存比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值。如果贷存比小于1,说明农村存款外流;如果贷存比值大于1,说明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的资金力度较大,不仅该地存款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有外部的资金流入。
从区域特征分析,东部地区贷存比为0.63~0.80,中部地区贷存比为0.54~0.65,而西部地区贷存比则为0.66~0.80,中部地区各年度的贷存比最小且低于全国水平,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贷存比较为接近,反映中部农村地区存款外流的情况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严重。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论文提到,对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分析时,金融机构的数量越多,贷存比的变动也越大。分类研究时发现,两类涉农金融机构数量越大,农村地区的贷存比反而下降,即两类涉农金融机构的可及性越高,反而加剧农村存款外流的程度。
周天芸分析原因称,前者是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可及性程度的提高,农村存款外流会减轻,总体上,农村金融机构具有“输血”作用。后者是两类涉农金融机构主要以存款服务为主,没有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实际上,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受政策支持,能够凭借网点优势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却没有相应经营农村贷款业务,没有成为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输血机”。
当前,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精准扶贫”。跟其它扶贫开发方式不同,金融扶贫侧重开发式扶贫,以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
作为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主体,金融机构理应充当“输血机”,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注入活力,但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存款流失问题突出,存款外流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实现“输血”功能,反而出现“抽血”的情况。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导致其支持农业倾向于停留在口号层面。
周天芸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表示,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中国农村金融的困境,但扶贫工作是政策性的,本身就是为缓解市场失灵而设的。农村扶贫不会吸引资金回流,但在金融扶贫的理念和政策要求下,会给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留下空间。
她说,金融扶贫可以设计成“造血”而不是“输血”,通过小微贷款和各种小微贷款的技术,建立农业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的机制,例如开展农业政策性的保险业务、担保业务,进行农村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从而有效促进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如果能够完善中国农村的金融生态,比如新型机构、抵押设计、农业保险、金融意识和金融文化等,农村金融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下降。
上一篇:交通运输部将在五大领域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下一篇:两部委发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投资亮点 1. 公司是专业从事气候环境试验设备和小型全封闭压缩机设计、研究、生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