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马克国际化的道路与经验
德国是老牌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在全球生产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客观上促进了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程度较大,作为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中国,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对处于国际化起步阶段的人民币既具有参考价值,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的国际化进程
回顾和总结二战后马克的国际化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期、调整期和推进期。
第一阶段(起始期,1948年—196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奇迹带来了持续的贸易盈余,确立了欧洲大陆的经济领导国地位。联邦德国自1954年外汇管制开始逐步放松,废止了“封锁马克账户”,设立“自由资本马克账户”,并开始实行新的对外支付制;1957年放宽了对非居民国内投资的清算和资金汇出的限制,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基本取消;1958年正式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这一阶段,联邦德国开始放松对资本流出和对外贸易外汇的限制,实现了马克国际化的起步。但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并没有对外开放,对于资金流入和非贸易支付仍有很强的限制。
第二阶段(调整期,1960-1980年):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克在外汇和贸易结算领域的国际使用率快速提高,国际吸引力逐渐增强,国外资金迅速流入,在固定汇率下德国央行被迫大量收购外汇,导致国内通胀压力日益增大。
在金融管制方面,联邦德国开始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通过采取一
系列限制措施和税收政策逐步减少国外资金流入动力。1968年,德国央行还与本国商业银行签订“君子协定”,规定只能在德国境内发行马克债券,发行规模也须经央行核准。但是,联邦德国也同样采取了比较积极和灵活的态度,针对国外资金流入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政策,比如:在国外资金流入压力加大时,强化管制措施,增强本国银行接受国外资金、非居民存款利息支付、非居民购买票据等方面的限制;在国外资金流入压力减弱时,调整甚至取消上述限制政策。直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开始贬值,马克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但为稳定马克的币值,联邦德国与其他西欧八国组成联合浮动集团,货币汇率波动幅度锁定在2.25%以内。这一阶段,联邦德国对资本流入采取了积极和灵活的政策,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限制政策和管制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资本快速流入带来的通胀影响;浮动汇率制度与欧洲汇率联动机制的相互配合,既消除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又通过与西欧主要贸易国锁定货币波动幅度减少了本币升值对德国实体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冲击。
在制造业领域,德国制造业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专业定制化发展,这些定制化产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较长的生产周期,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德国企业普遍要求用马克来结算。德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大量使用德国马克计价和结算,直接促进了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领域和使用,这客观上造成了马克的国际需求,进一步助力了马克的国际化。这一阶段,德国制造业为德国经济增长和马克国际化奠定了坚实了贸易基础,德国企业的技术和服务具有极强的细分市场优势,替代性不强,客观上强化了马克的贸易结算功能,进一步推动了马克的国际化步伐。
第三阶段(推进期,1980-2011):为推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自1980年起,联邦德国放松了对证券交易的限制,鼓励银行参与证券交易,1986年又扩大了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此后德国银行海外业务开始迅速扩张,至1990年德国在国外的银行分支机构达到225家。1990年,东德和西德合并,统称德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德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德国的金融市场也蓬勃发展起来,取消了众多的限制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定,为马克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增强了以马克计价的金融工具的吸引力,使得马克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促进了马克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德国转变了之前的金融抑制态度,开始重视马克的国际化角色,通过加速金融市场建设、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和支持德国银行业“走出去”等手段推进马克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限于德国政府稳健和严谨的态度,马克的金融领域国际化落后于其在贸易领域的作用。随着欧元的诞生,2012年1月1日马克退出了历史舞台。
德国马克的国际化经验
本币的国际化需要有强有力的制造业基础和国际贸易地位。纵观马克的国际化进程,德国制造业对于推动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中的使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德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德国制造的品牌和技术优势,才赋予德国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才促使马克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果某国出口的是石油、矿石、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的话,在商品议价和交易货币选择上就无法掌握主导权,本币在国际化的贸易结算职能发挥就会受限。
本币国际化过程中需要严谨、稳健、灵活的监管政策。马克国际化进程中,德国始终保持着严谨和稳健的监管政策,特别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灵活调整措施引导国外资金流向,用严厉的资本管制政策和灵活的调整措施有效的方式保护了国内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促进了德国制造业的稳健发展,推动了马克的稳健国际化。因此,不是国际化就要放松监管,越是国际化货币越需要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更需要严谨、稳健、灵活的监管政策。
本币国际化需要本国银行业国际化作为支撑。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德国为了推进马克国际化成立了很多大型银行来支持马克走出去,德意志银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自1986年起,德国银行业海外快速扩张,都是为后期马克的金融服务和国际清算夯实基础。
德国马克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通过打造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和优势产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2001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央行宽松政策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和资产价格泡沫,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依靠宽货币带来的金融市场繁荣是不能持续的,也是偏离经济内生增长本质的。因此,在中国经济三期叠加和经济转型之际,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目的就是通过升级制造业,以创新和新技术工业革命带来实体经济的真实繁荣。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更多的中国高端制造业将继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航天技术之后走向全球,这势必推进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对外贸易结构改善和人民币国际化。
谨慎、渐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行严谨、稳健、灵活的金融监管政策。本币国际化进程中是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本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势必将要承受热钱快速流入和流出所造成了强烈冲击,通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在这个阶段将出现巨大波动,这将对企业融资成本和物价水平造成反复的冲击,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该是谨慎、渐进和有序的,在这样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必须更加严厉,央行要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推行严谨、稳健、灵活的监管政策,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提升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海外机构和职能布局。中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步提升,但是海外机构布局速度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海外机构设立时间普遍较短,资金、网点、人员等资源投入明显不足。但是,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强有力的本国金融机构作后盾,因此具有资金优势和政策支持的国有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加快机构布局和业务布局,丰富和提升跨境人民币的服务内容和水平,通过提升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程度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更多"德国马克国际化的道路与经验"...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启明信息(002232)
投资亮点 1.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汽车业管理软件与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