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20%”,中国经济复苏的痛点
记者 辛圆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周日发布报告指出,现在既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风险显化和矛盾的爆发期,经济复苏的痛点和难点集中表现在五个“20%”,集中治理好这五个“20%”也就牵住了中国经济的“牛鼻子”。
报告提到的五个“20%”包括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超20%,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下降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下降20%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缺口高达20%。
报告执笔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晓光表示,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出现了五个“20%”的情况极为反常,表明相关领域的压力已经突破了自我修复能力,不仅难以期待随着经济复苏自动好转,反而会形成局部领域的恶性循环。对此,必须及时介入,在宏观调控下出台专项治理方案,配合宏观政策调整。
防疫政策优化后,中国经济重启效应非常明显,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为4.5%,比去年四季度提升1.6个百分点,超过市场预期。不过二季度以来,经济修复进程明显放缓,生产和需求端均出现不同程度走弱。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三方面问题,第一是经济修复仍不充分,总需求相对不足问题较为明显。二是宏观经济的回暖向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改善的传导存在时滞和阻碍,就业和收入创造效应下滑。三是宏观经济回暖向企业绩效状况改善的传导存在阻碍,利润创造效应下降,不同产业和所有制层面,企业绩效恶化都存在扩大态势。”刘晓光说。
他还表示,在经营主体绩效恶化和土地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公共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及预期。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债务运转出现困难,政府总支出增速低于年初预算目标。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适度上调经济增长目标并追加匹配的政策措施,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优化宏观调控方式等。
报告称,考虑到今年经济增长向微观基础传导效应减弱,尤其是就业、收入和利润创造效应下降,而微观基础亟待修复,建议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作为全年宏观调控的底线目标而非基准目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促进经济实现更为充分的复苏。
报告还提出,随着经济步入疫后复苏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要从短期救助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拓展,建议加大扩内需力度,特别是促消费和稳投资力度,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切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应尽快出台更为明确的操作方案,积极回应市场期待。
宏观政策上,财政政策方面,报告称,可以利用财政扩张资金,出台规模性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振市场需求。减税降费要从生产端向消费端和收入分配改革过渡,从而调动居民消费积极性。
“一方面,要积极优化个税改革方案,减少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第二方面,要做好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补贴预案,防止经济波动对低收入者造成过度冲击。第三,要制定对中产阶层的消费启动战略,特别是消费升级的促进战略。”报告称。
报告还建议,在2035年前,每年发行1.5万亿元1年期数字人民币,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全面发放,以保民生、促消费和稳增长,该政策直达家庭部门,不存在中间环节,可以确保及时高效发放到位。
“在需求收缩和物价低迷的背景下,该政策不会产生较大通胀压力。按照70%的实际使用率和1倍的消费乘数效应保守估算,本项举措可以拉动年度经济增速提升0.9个百分点。”报告称。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提到,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加强预期管理,引导社会预期,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就必须打破“小步微调”的调控节奏。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应通过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大幅降低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手段,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价加点进行有效对冲。
报告表示,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要优化宏观调控方式,在政策层面做出一些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超越常规的政策组合。
“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辅以宽松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责任主体要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政府为辅;扩张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应以补贴政策为主,以税费减免为辅;财政补贴的对象要以家庭部门直接补贴为主,企业部门间接补贴为辅。”刘晓光说。
更多"五个“20%”,中国经济复苏的痛点"...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