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A股老大:2007之后阳光私募渐成机构主力(3)
私募出海
2007年,公募基金出海但被金融海啸袭击,至今未能恢复元气,当年出海的四只公募基金尚未有一只净值到1元。
而在海外市场,中国的私募更加如鱼得水。
当年,在还未把信托基金模式引入内地资本市场之时,“阳光私募之父”赵丹阳在开曼群岛设立了赤子之心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1月发行了赤子之心价值投资基金。
而掌管深国投-景林稳健信托,并在2007年以142%的年度业绩名列前茅的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最早涉及海外投资的私募之一。2004年,该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同年发行了景林金色中国基金。该基金从2004年7月成立至2010年12月底的6年多时间,累计净收益率632.75%,每年复合净收益率35.85%。该基金截至2007年9月30日的年净收益率为158%,经历2008年的暴跌后,至2009年10月30日年净收益率仍高达136.8%。
2006年3月,晓扬投资设立晓扬机遇基金;同年9月,深圳柏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中国龙动力基金。
2007年,由于A股估值过高,内地私募公司进入“出海”高峰期。上海睿信投资、北京淡水泉、深圳明达投资先后发行投资港股基金产品。景林资产也在该年发行了景林金色中国加强基金,其后的2010年1月则成立景林中国阿尔法基金。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私募出海,多数是在开曼群岛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并发行一只同样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基金产品,从境外募集资金但在境内操盘。从基金产品的投资标的来讲,主要投资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其中以港股占绝大比例。比如睿信中国成长基金,明达金牛LH基金等都以港股为主要投资标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私募海外产品打出“中国概念对冲基金”的旗号,也并不是每一只产品都会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对冲策略。东方港湾、上海睿信投资、深圳明达资产都表示,他们旗下的海外对冲基金产品仍以多头策略为主,并没有运用太多对冲工具。
而实际上,做多已经可以确保盈利空间。统计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在公布净值的12只海外对冲基金中,近一年来收益最高的锦宏中国价值基金收益率高达46.3%。第二名为李振宁管理的睿信ABH海外基金,收益率为30.98%。淡水泉中国机会基金和亚联·天马中国成长基金分别以27.57%和22.22%的收益率排名三、四位。总体看,上述12只基金近一年平均收益水平为14.68%,跑赢同期A股大盘,也跑赢国内包括公募、私募、基金专户一对多等在内的各种理财产品同期收益。
与此同时,多数私募机构也认识到进军海外市场是大势所趋。据保得利信誉通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文鸿透露,截至今年7月初,已经有10%的国内私募基金公司发行境外基金,40%的阳光私募参与境外投资,还有30%已在进行境外基金相关规划的设立。在规模方面,目前有60%的境外基金规模为1亿元至5亿元人民币,5亿元至10亿元规模的境外基金占到20%。
借道QDII
2010年年初,外管局放开了信托公司QDII试点额度,为私募基金在国内募集资金投资海外的模式亮出绿灯。是年1月12日,中诚信托、上海国际信托和中海信三家公司分别获得首批2亿美元的QDII投资额度。
5个月以后,上海上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中诚信托合作推出的“海外配置1号——上元新京一期单一资金信托计划”正式获得第一个客户约3000万元的投资。“该产品采取单一信托模式,只针对单一客户和单一市场。” 上元投资董事长孙志洪说,客户最低投资额度是3000万元,单一客户不超过1亿美元,总额度不超过2亿美元。而在市场上,这只QDII产品首选是香港市场。
与前期在海外注册成立对冲基金的方式相比,QDII模式对于私募管理人而言成本相对较低,更大的区别是客户为国内投资者。
此外,海外对冲基金的设立不一定需要依靠信托。傲明集团深圳分公司李晓亮向记者透露,在英国、百慕大等地发行对冲基金有类似的信托计划,某一个区域投资者比如韩日会比较趋向于信托产品,但大部分,比如欧美、亚洲都不需要。
而QDII模式就是私募资产管理公司,在顾问公司的协同下,只有借用信托公司额度才以信托计划的方式发行。而在此之前,私募主要借助银行QDII通道。“到目前为止,所接触到通过QDII投资海外的私募有五六个,但并非阳光私募。”李晓亮向记者透露,这些基金都取得了较佳的盈利。根据他掌握的数据,“有一部分不公布业绩的私募基金,比如做期货或另类投资的,其年收益率达到80%”。
整体上,李晓亮指出,无论是对冲基金,还是QDII,相比于国内市场,私募基金出海成本都非常低。首先,前者可以不用信托,也不用交税;其次,管理费用大大低于国内。
“以一年期为标准,国内管理费率可能要百分之几,或百分之十几,但是,出海的私募基金管理费率只需要万分之几的基点。而且发行非常快,有些基金从有想法开始,到发行结束,只要三个月。”李晓亮强调。
从二级市场到PE
2007年是中国创投市场的黄金年,中国的私募投资机构也开始蠢蠢欲动。
试图描绘2007年的中国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市场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比热闹的资本市场,狂烈涌入的资金,激烈的业内竞争,频繁的人员流动,日渐明晰的政策走向,产业上中下游全部发生着迅速而鲜明的变化,过去的暗流潜涌仿佛突然间都成了水面上的激流险滩。
而这一切主要受益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热行情。上证指数冲击6124点的过程中,中小板股价的高涨,直接带动了创投投资收益的飙升。统计表明,2006年,通过中小板实现资本退出的创投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
有着中小板一级市场巨额的投资收益的成功示范,各路资金纷纷加速介入PE市场。
这一年9月,五只总规模560亿人民币的产业基金获准筹备设立。而在这之前,仅有一只于2006年成立的渤海产业基金获准。同月,证监会批准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这标志着券商直接股权投资业务正式开闸。9月29日,中投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
黑石、KKR、凯雷和德州太平洋集团等国际巨型私募股权基金也瞄准中国。2007年9月10日,黑石集团宣布将向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蓝星集团)投资6亿美元。仅隔7天,KKR也正式宣布完成了对河南天瑞水泥的投资,投资总额达1.15亿美元。这一切都为中国的PE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
这一年,本土创投异军突起。AVCJ研究报告披露,2007年中国私募基金募集资金总额达94亿美元,占整个亚洲地区的21.2%。同年私募股权以IPO方式退出的金额达510亿美元。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2007年前11个月共发生130起退出交易,比2006年多出30起。创投支持的IPO退出为92起,远远多于上年的30起。其中本土创投为51起,占IPO退出的55.4%。一些本土创投还进入了集中收获季节,如深圳创新投通过三诺电子、怡亚通、远望谷、西部材料、科陆电子等众多案例的上市获得了高额回报。
2007年,由于A股估值过高,在二级市场看空的私募证券基金同样寻PE雷动而来,在创业板开板前夕,部分私募基金强势抢进创投市场。
景林投资再次成为其中的先行者。截至目前,以上海景林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北京景林润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金色中国加强基金及其他境外管理资金为投资主体,景林投资旗下可用于股权投资人民币资金达6亿元,外币资金数额约1亿美元,全线布局VC/PE市场。
景林资产网站披露,其已成功投资的企业有:世联地产(已A股上市)、太平洋保险(法人股)、交通银行(法人股)、永新视博(已在美国上市)、天威英利(已在美国上市)、上海仁济医疗集团、洛阳新能、北京爱农商务、思科泰、圣牧高科、水木源华、欣狮铝业等。
此外,上海国富投资、上海证大、深圳同威等公司旗下基金也同时兼顾二级市场和PE投资。
从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看,多元化的投资是一个趋势,有些私募基金的投资领域除了二级市场、产业投资,甚至还涉及不动产。较之公募基金,许多大型私募公司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了全能型的资产管理公司——除了公募。但是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很可能打通公募私募,这为私募投资公司开了一个新窗口。
TAGS:2007老大渐成之后阳光私募A主力机构股上一篇:“二次衰退”阴云密布重创全球股市
下一篇:股指继续调整 把握波段机会
更多"谁是A股老大:2007之后阳光私募渐成机构主力(3)"...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盾安环境(002011)
投资亮点 1.公司是国内空调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之一,截止阀国内市场占有率44%,行业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