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并购潮涌 哪些公司现机构“魅影”(3)
两大煤炭集团谋求合作 煤炭行业重组去产能大势所趋
近日,山西阳煤集团和潞安集团的董事长见面谋求合作一事引起市场的注意。
在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任何合作都显得格外敏感。尽管双方并未透露合作的方式,但还是引发了两大煤炭集团是否合并的猜想。
有业内人士表示,两大煤炭集团的合并应该是国资委从战略方面来考虑,并非易事。
需要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煤价下跌已经超过三成,行业完全成本的亏损面已经超过90%,煤炭产能过剩已久很严重。
分析师认为,2016年煤价将跌破很多煤矿的现金成本,行业将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倒闭,产能被动整合。
两大煤炭集团谋求合作
近日,阳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翟红与潞安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晋平,总经理游浩就进一步深化合作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翟红表示,阳煤集团的销售客户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销售市场主要在中国北部。
翟红认为,阳煤集团和潞安集团的煤种是同质的,双方发展的产业、生产的产品及销售市场定位差不多。因此,希望双方能够优势互补,谋求更进一步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而至于双方将以何种方式合作,并未透露。
需要一提的是,翟红刚刚到阳煤集团任职才两个月。而其在任职之前,曾担任潞安集团的总经理。
所以,在业内看来,两家大煤炭集团开展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形势愈发恶劣,阳煤集团和潞安集团的日子都不好过。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阳煤集团2016年拟新增停产停建矿井8座,永久关闭煤矿4座,正常生产、建设煤矿23座。
而在2015年,阳煤集团已停产7座煤矿,包括晋南区域所辖新星、河寨、汇嵘、上河、森杰、下交各矿,晋北区域所辖元堡矿。
10月份,潞安集团正式下发《停薪留职》与《内部休假》管理办法。对此,潞安集团表示,面对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集团公司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日益加大。为进一步优化员工队伍,至上而下释放压力,实现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畅通渠道,从而提升用工效率,达到“降本增效”的最终目标。
两家处于困境的煤炭集团谋求合作,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煤炭业寒冬愈演愈烈,两大集团在此时谈合作,或许有合并的意向。
但是,有山西煤企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现在重组合并,强强联合是国企改革的一大方向,但是两大煤炭集团的合并并非易事。肯定是国资委层面来统筹,不是两大集团单方面意愿就能决定的。
煤炭行业重组整合势在必行
今年以来,随着煤炭价格不断创新低,越来越多的中小煤企陷入亏损。而长期来看,煤炭需求仍旧难以改善,煤价也将处于低位。在这种情况下,煤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也将越来越多。
此前,有关神华和中煤合并的消息,曾一度甚嚣尘上。但双方公司都做了否认。
9月份,中煤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长王安因工作变动,请求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据了解,王安调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当时,就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与煤炭行业整合有关,按照以往国企改革的思路,都是人事变动在先,然后再是相关企业重组。
煤炭行业重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
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中央推国企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而现时煤炭行业面临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这些外部条件都有利于煤炭企业之前进行兼并重组。
“按照目前的国企改革思路,煤炭行业中一些经营较为困难的国企,被另一些经营情况较好,规模较大的国企兼并是完全有可能的。”邓舜还表示。
尤其是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已久很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10个月全国煤炭产量30.45亿吨,同比减少1.14亿吨,下降3.6%,其中10月份产量3.17亿吨,同比减少385万吨,下降1.2%,降幅连续收窄,10月份降幅已比4月份收窄了6.2个百分点。
但煤炭消费明显下降,煤炭产量调控的压力依然很大。目前,煤炭库存持续处于高位。截至10月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6个月超过3亿吨。
还有煤炭行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绝大部分煤企在用现金流换生存,随着行业困境的延续,势必会有大量的低效产能退出。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截至2015年年底行业完全成本的亏损面已经超过90%,预计2016年煤价将跌破很多煤矿的现金成本,行业将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倒闭,产能被动整合。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张学表示,产业集中度过低是过去十多年来煤炭行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组织缺陷,也是行业面临当前困局的深层次原因。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并购整合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国企改革、并购整合将成未来行业发展的主基调。(中国经济网)
近40家公司重组夭折 年末僵尸公司打响“保壳战”
临近年末,并购重组加速,而市场却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这场热潮。根据证监会发布的数据,两市目前共有108宗并购重组申请排队,监管层审核提速。而11月以来,截至11月25日,已经有近40家公司重组“夭折”,股灾期间的停牌护盘潮成为主因。
并购重组审核提速
2015年,A股市场迎来并购重组大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共发生1910单,交易金额1.46万亿元,其中已经过证监会行政许可核准的重组类交易金额6010.78亿元,配套融资金额933.85亿元,交易总金额6944.62亿元,是去年全年核准金额的1.69倍。
在火热的并购重组潮下,监管部门的审核也进一步提速。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到11月20日,共有108宗并购重组申请正在排队。而本周,并购重组委还将连续三天召开并购重组会,审核共计8家公司的重组申请。
并购重组审核加快,与监管层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对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请,监管层从接收材料到最后审核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某投行人士表示,高效审核反映了监管部门对重组并购的支持态度。
近40家公司重组夭折
伴随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并购的加速,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告吹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夭折族”引发市场的围观。
11月23日晚间,匹凸匹公告称,终止重大资产重组,原因是交易各方在出售价格上未能达成一致,分歧较大且无法达成相关协议。据记者统计,11月以来,约有40家公司发布“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告。
对于重组失败的原因,多数公司提及是未能谈妥或市场变化较大。有市场人士也认为,如今的重组“流产”潮是来自于今年7月和8月份停牌护盘潮的结果,“当时许多公司都属于恐慌性停牌,目的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而在股灾过后,考虑到经济和法律风险,重组事宜被叫停。”
僵尸公司保壳求生
11月4日、18日,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均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而在A股市场上,僵尸企业也频频出现。数据显示,沪深两市有多达266家上市公司的扣非后每股收益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三年均为负数。而这些僵尸企业也成为热门的“壳资源”。
“僵尸公司每年都是靠非经营性收益保壳,如果没有这些收益,公司净利润就会出现亏损”。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地方政府或大股东为了保壳以谋求更多利益,壳资源目前仍是稀缺资源,毕竟注册制还悬在空中。”
此外,作为重组集中营中重要一员的ST公司,“僵尸化”也同样严重。数据显示,目前两市的53家ST公司“僵尸”化严重,有近六成的公司处于长期亏损或营收几乎没有的境况中。同信证券分析师胡红伟表示,ST类公司一旦重组失利,多数情况下市场会用脚投票。即使重组成功了,因为价格较高和重组质地较烂等原因,ST类公司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华西都市报)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上一篇:阿里入局五矿 钢铁电商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