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稳定有力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下阶段货币政策要继续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业内专家表示,《报告》提出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对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下一阶段,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做好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
稳定有力扩大信贷投放
《报告》中提到,要持续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培育和激发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流动性、资本和利率,是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率先满足的三个条件。”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
由此可见,三大约束是制约银行业扩大信贷投放的重要因素。“为破解这三大约束,未来的金融政策将进一步围绕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商业银行加大资本补充,多措并举引导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等方式,为信贷增长创造条件。”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
从银行业自身而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利用好政策优势,做好今年信贷投放工作?
对此,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银行业今年的信贷投放工作,将会结合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于国家长远战略发展方向,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低碳环保、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行业企业的信贷比重会有所提升,信贷投向会倾向于政策支持的行业和领域。”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受益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预计2022年银行信贷投放将呈现‘强制造、促基建、扶小微、扩绿色、振乡村、稳地产’的特征。”李佩珈认为。
开年新气象,日前,农业银行披露了新一年的一项信贷投放数据。立春过后,春耕备耕在各地陆续展开,相关资金需求也迅速增加。《金融时报》记者从农业银行获悉,农业银行为今年春耕备耕准备的资金已超过1500亿元。
农业银行在1月份召开的2022年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时就强调,扎实做好“三农”和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加大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围绕稳增长重大项目、制造业、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做好金融支持,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作用。
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发展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下,2021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月30日,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以下简称“贷款投向统计报告”)。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年增加5.02万亿元,同比多增7819亿元;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年增加4.57万亿元,同比多增6343亿元;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中还特别提到,2021年,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3万亿元和3.3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
业内专家表示,由此可见,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明显。
近日,进出口银行在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后,按照人民银行要求披露了发放碳减排贷款情况和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进出口银行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资金约54亿元,有关项目贷款总金额超过70亿元,项目共带动减少排碳约91.93万吨。
清洁能源领域作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强调要重点支持的领域,是各家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江苏某企业的海上风电项目就是进出口银行获得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所对应的前期重点支持项目之一。《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进出口银行为这一海上风电项目提供了12.9亿元碳减排贷款,该项目每年能够为46万户城市居民提供约18亿千瓦时绿色清洁能源,可带动14.1万吨碳减排,每年节约标准煤5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3万吨、二氧化硫2160吨、二氧化氮4300吨,节煤减碳效益显著。
“在支持碳减排方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要发挥更大作用。并且,大力支持绿色领域,也能够为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带来助力。”曾刚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多家银行在部署2022年工作时都将支持绿色低碳、“三农”、小微企业等列为重点任务。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该行在召开2022年度党建和经营工作会议时强调,今年要继续服务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统筹有序服务实现“双碳”目标。
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是人民银行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之一。其中,《报告》特别提到要“提高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可得性,推动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配套机制”。
“对于银行业来说,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除了可以扩大中小微企业可抵押物范围、为中小微企业增信以外,支持构建更具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同样是重要方式。”盘和林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提高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可得性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突破口。“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供应链金融具有授信灵活、信息透明度高、融资及时高效等特点,是精确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有效融资方式。”李佩珈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基于“报表、现金流、抵押”的银行授信模式下,中小企业由于普遍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往往难以获得贷款。
“作为一种创新性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则从产业链整体出发,最大化利用核心企业优质信用,将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作为质押对象,可以大大降低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授信准入门槛。”李佩珈说。
这也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围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应收账款确权难、业务开展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等发展痛点,银行业需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构建更具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机制。
专家分析认为,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想要实现上述要求,需要把握技术变革趋势,强化数字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实现对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赋能。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企业经营信息体量庞大、种类繁多且实时变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帮助金融机构优化信息获取手段,降低信息获取和处理成本。”李佩珈认为,银行业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不仅有利于攻克质押与产品验证等现存障碍,而且还有利于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上一篇:银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更多"银行业稳定有力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