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秋季临近,天气渐凉,A股市场也透出丝丝寒意,截至昨日收盘,上证综指已下行至2656点。与A股一同“遇冷”的还有公募基金发行情况。今年以来,权益类基金规模缩水、基金持股仓位下调等现象表现出投资者及基金管理者的“避险”情绪,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认购热情也迅速下降,今年以来已经有18只基金发行失败、140只基金延长募集期。
投资者认购金额不足,基金公司自购来凑。《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65家基金公司申购各自旗下基金产品,累计自购金额近2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5亿元增长了逾五成。债券基金成为众多基金公司自购的重点,50家基金公司累计花费13.8亿元自购旗下债基,占自购总金额的65.71%。
新基金募集遇冷
基金公司自掏腰包21亿元
正逢市场低迷,基金的日子不好过,新基金募集的难度也陡然提升。8月份新成立的58只基金,总发行份额仅为236亿份,平均发行份额仅为4.07亿份,双双创下了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另外,今年以来已有18只基金发行失败、140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都表现出投资者对于当前市场的态度十分谨慎。
在基金发行期间,如果投资者对该基金的认购金额达不到基金成立的最低条件,基金公司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基金公司可以选择放弃该基金产品,待募集期结束后宣布该基金的基金合同不生效;其二,基金公司可以延长该基金的募集期,然后积极寻找各路资金进行补充,此外,基金公司也会“自掏腰包”自购旗下产品。
今年以来(截至9月12日),已经有65家基金公司累计花费近21亿元自购旗下产品。而在去年同期,仅有40家基金公司花费13.5亿元自购了旗下的产品,这也充分表现出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新基金的认购热情冷淡,正所谓“投资者认购金额不够,基金公司自购来凑”。
老牌基金公司也有很大的募集压力,在上述65家基金公司中不乏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南方基金、汇添富基金等老牌基金公司的身影。
为何已经具备品牌优势的大型基金公司会成为自购的主力?《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大型基金公司处得知,这与大型基金公司近期密集成立的委外定制债基有关,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在今年已经很少发行新产品。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解释道:“在流动性新规的要求下,现在新发行的委外定制基金大多采取发起式,需要基金公司自购1000万元。”
基金自购以债基为主
中银国际出手最“阔绰”
正如上述基金公司人士所言,债券基金成为今年基金公司自购的主力:今年以来,50家基金公司累计花费13.8亿元自购旗下债基,占自购总金额的65.71%;而在去年同期,仅有10家基金公司花费1.35亿元自购旗下的债基,差距十分明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自购旗下产品资金最多的是中银国际证券,该公司一次花费3亿元自购旗下产品中银证券安誉A。资料显示,该基金的首募规模为26亿元,该公司自购比例为11.54%。另外,广发基金和国泰基金申购旗下基金的金额也均超过了1亿元,广发基金对旗下10只新基金均自购了1000万元,国泰基金则花费1亿元申购了旗下单只债券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同期,货币基金曾是众多基金公司自购的重点,11家基金公司共自购旗下货币基金5.17亿元,占自购总额的38.15%。而在今年,监管层加强了对货币基金的限制,今年以来仅有1只货币基金成立,符合监管要求的新型货币基金——市值法货币基金目前正在排队待批。
对于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从过往数据来看,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与后来的超额收益仅具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而基金公司在市场低迷时自购旗下基金,一是能够助力新基金的成立,二是能够提升投资者的信心,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申购。
《证券日报》记者在此前也曾与众多基金经理谈及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他们一致表示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与对后市的态度关联不大,基金经理对于其自购的产品也不会分配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多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是要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以往业绩等角度进行综合考量。
上一篇:基金如何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下一篇:这个时点买基金聪明人的机会来了
投资亮点 1、公司披露2018年 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14亿元,同比增长8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