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20年:赚钱与亏钱 只在一念之间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亚洲。
在这场风暴中,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能量角色,同时引起了中国官方的重点关注。
“集中力量干大事”这句话,本应是中国最擅长的一句话,却成为当时金融领域无法实现的一个软肋。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1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顶着金融危机的压力,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在1998年3月正式成立。
历经20年的发展,截止2018年1月底,国内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从40亿增长至12.17万亿,产品数量达到近5000只、基金资管机构128家,累计为6亿基民盈利超过2.2万亿。
但不管机构怎么回顾自己的光辉业绩,行业怎么展望自己的美好未来,对于很多基金投资者来说,似乎自己都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
20年了,你说你帮我赚到钱了,那么钱呢?
1998-2000:行业初创
1998年3月5日,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率先成立,开创国内公募基金历史先河。
作为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按成立时间排列,还包括了南方、华夏、华安、博时、鹏华、嘉实、长盛、大成和富国9家基金管理公司。
当时正好是国际资本发起第二轮进攻的时间点,印尼再度爆发危机,为了防止突然状况出现,公募基金的筹备也在不断加速。
1998年3月6日,首批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同时宣布成立,募集规模均为20亿份。
新东西总会让人感到不明觉厉,公募基金产品也一样。
很多投资者把基金产品当成了新股,一拥而上抢购,认购期间冻结资金高达1616亿元,中签率只有2.5%。
当时北京二环的房子才2000元一平米,40亿元可以买到2百万平米,相当于2万套100平米的房子。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把这钱拿来买房子,碰不碰上拆迁,都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这个阶段的公募基金刚起步,品种仅有单一的封闭式基金,三年来的基金份额只有107亿元、575亿元、846亿元。
22001-2007:快速扩张
随着亚洲金融风暴的平息,中国经济再次起飞,GDP增速也开始向两位数迈进。
经济好转给了公募基金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公募基金进入了快速扩张周期。
2001年9月11日,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限量50亿发行。
虽说是“总量控制,限额发号,空号预约,凭号认购”,但是首发当天,多地银行网点还是出现万人排队的景象。
随着2002年9月社保基金首次进行“选秀”工作,入选社保管理人的公募基金更是开启了公募基金的职能新时代。
而且在2003年10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基金业在资本市场和经济的地位。
“炒股不如买基金”这句话,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为整个行业的口头禅。
当时理财市场基本上是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二分天下,公募基金的急速扩张开始引起银行业的注意。
2005年7月5日,首家由国有商业银行发起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正式成立。
在银行系参战和同业竞争下,2007年7月7日南方基金以合资的方式成立首家走向海外的内地基金管理公司。
此时恰逢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首次大牛市出现的时间节点,公募基金的急速扩张周期演变成跨越式发展。
说起来很搞笑,经济一片向好,资本市场一片盛况,但是类现金工具却遭遇巨额赎回,面临流动性危机,居民存款也开始出现搬家现象。
大量的钱涌进公募基金, 2007年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27万亿元,单单是2006和2007年的两年时间,基金规模增长598.25%。
32008-2012:陷入瓶颈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暴涨至历史最高点6124点,随后遭遇次贷袭击。
股市的暴跌,造成了公募基金的巨震。
“生不逢时”这个词,恰好可以用在QDII基金上身,刚出生就遇上了次贷危机,净值近乎腰斩。
而恰巧在2008年的时候,公募基金又爆出了唐建案,成为证监会对基金开出的第一张“老鼠仓”罚单。
2009年融通、长城、景顺长城等等多个公募基金,再次爆出“老鼠仓”事件。
其实早在2000年10月,公募基金就开始游走在灰色地带。
当时的《财经》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的文章,直指基金造假乱象。
股市玩的手段,被公募基金照搬到基金上面,手段还更为夸张。
“老鼠仓”事件把公募基金的信任感完全击溃,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公募基金进入了长时间的沉寂阶段。
4 2013-至今:迎来新生?
2013年发生了两件事,把公募基金从角落里拉了回来。
第一件事是修订后的《基金法》正式实施,对券商、保险、私募等进军公募基金打开了闸门,并于同年11月6日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成立第一家保险系公募基金。
第二件事是余额宝横空出世,余额宝的成功让天弘基金实现弯道超车,并且开启了互联网金融元年。
随着货币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异军突起,公募基金重新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两者之和在2017年已经占到公募基金总规模的75%。
余额宝在2017年这一年里首次突破了1万亿大关,成为史上最大的货币基金。
2017年又是公募基金的多事之秋,机遇和危机并存。
在这一年里,首批FOF基金获批,基金中的基金资产配置模式开始出现,改变了公募基金以往的产品形态。
这一年同时也是国内金融去杠杆的一年,虽然资管新规落地,但是新规对公募基金的整体影响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
因为基金产品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牛熊轮转,赚的亏的产品不少,但是盈亏自负的理念灌输却做得特别好。
一方面公募基金起步早,当时有这钱的都不会是普通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要么是中产知识分子,要么是经历股市风雨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成立将近5年后,直到2003年6月才出现第一只保本避险产品。
产品多样化也是公募基金天生具有的优势,想要什么风险和收益,基民自己拿捏。
正因为这些工作做得太好了,公募基金这20年里,基民不管赚钱还是亏钱,都默默承受着一切的结果。
你几时看过基民投资亏损了去闹事维权的?顶多也就是骂骂娘然后就忍痛割肉了。
而那些成功靠基金赚到钱的案例,对于勤劳、勇敢、善良但又极其好赌的国人来说,似乎过程又太过于冗长、麻烦且不够省心。
与其选择做时间的朋友,更多人愿意做运气的朋友。
5 农夫心态:基金投资的关键
讲白了,20年无风险套利的国内理财市场,已经把中国投资者宠坏了。
既要高收益和短平快,还要零风险,出了问题必须兜底,不然就觉得机构在坑人、监管在放任、政府没尽责。
但金融市场本就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搏杀之地,哪有这么多好事等着你?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后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投资理念和投资教育的缺位,也使得多数人把投资当成了一种赌博。
大多数投资者的基金投资行为呈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性,把基金当炒股一样“追涨不杀跌”,这是导致公募基金20年发展历程中,投资回报与投资者回报长期背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实际上,截至2017年末,公募基金中的标准股基、混合偏股、封闭偏股、标准债基、普通债基年化收益率达到28.52%、26.1%、19.03%、3.77%、6.97%。
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也就20%左右,中国公募基金20年交出的答卷,完全称得上优秀。
明明有专业的投资成效,却难以获得投资者认可,这成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20年的最大心病。
众生芸芸,很难指望每个人都能克服人性的弱点,成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而机构和渠道在投资者教育和投顾服务上的缺失,是导致公募基金20年,基民一直没赚到钱的另一大原因。
讲白了,多数基金公司只负责把产品推出来卖出去,至于投资人到底懂不懂,到底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根本不是公司关心的问题,只要能赚手续费就行了。
在基金的销售渠道方面,比如银行,由于考核指标的硬性要求,99%的银行客户经理除了会背那些标准的基金销售话术之外,也根本做不到对于客户的跟踪和服务——偏偏后续的投顾服务在基金的销售过程中又是如此的重要。
自2016年开始,包括银行和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在内的渠道方,开始以智能投顾的方式来解决投后服务的问题,但这种在国外已经开始奏效的模式,在中国却水土不服,成为“风口上的猪毛”,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菜导觉得,要改变这种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状,必须由基金公司、销售渠道、投资者三方共同努力。如果基民们像韭菜一样被一茬一茬地收割,到最后只会是三输的局面。
基金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农夫心态”:该种的时候种,该收的时候收,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所以,要么是专业的投资人能够自己掌握好这个度,要么就是机构来帮助投资人达到这一境界。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公募基金的未来再光明,实际上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势必难以长久。
但愿每一位基民,都能“把投资交给对的人,把时间交给爱的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下一篇:私募股权基金税收优惠消失?所得税或从20%恢复至35%
更多"公募基金20年:赚钱与亏钱 只在一念之间"...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九州通(600998)
投资亮点 1、公司公布2018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收424.49亿元,同比增长17.17%;实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