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摘要] 本文主要从:等方面进行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就相当于第二个产品,质量比不上最高的,价格又比最低的高处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通常是二选一。要么选择最便宜的,要么选择质量最好的。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最通俗的解释
我们首先照本宣科的介绍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它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阶段)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
相信大不少人看完上面解释,仍旧云里雾里,好吧,教科书上说的太复杂,我打个比方解析吧。
中等国家陷阱就如何有三个价格不同的产品。
第一个价格最低,质量一般,价格一块钱,
第二个价格在中间,质量稍微好,价格五块。
第三个价格最高,质量最好,价格十块。
中等收入国家就相当于第二个产品,质量比不上最高的,价格又比最低的高处很多。人的消费观念通常是二选一。要么选择最便宜的,要么选择质量最好的。
而选择质量中等,和价格中等的人人数比较少。
而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就是当这个国家的工业体系进入第二个价格范畴的时候,相当于进入了一个需求量最小的市场。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
价格最低的产品在不发达国家中有巨大的市场。
而质量最好的产品在发达国家中有巨大的市场。
当然还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大家是同步竞争的关系,你有的我也有,你的价格和我的价格一样,谁也不要谁的。所以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所制造的产品,买不出,上不了,下不去,“同行”又不要。
由于这种现实的情况,所以出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经济无法扩张,走不出这个泥潭。
实际上,“收入陷阱”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些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此类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因而人均收入增长陷入停滞。这也说明,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到中等收入阶段很可能失效。可见,能否在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转换增长动力机制、调整发展结构,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和方法一览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在提出初期,这个概念并没有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心尤其是中国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舆论热点。
我国已跨越“下中等收入陷阱”,站在“上中等收入陷阱”边缘
需要特别指出,我国讨论的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具体而言是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这才是关乎现代化“中国梦”命运的顶级真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功跨越了“下中等收入陷阱”,现已站在“上中等收入陷阱”边缘,但是“黄金发展期”的特征正在消退,“矛盾凸显期”的特征日益显著。
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和“两难”:经济增速要守住合理区间,既要“去产能、去杠杆”又要“保民生、稳就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要有效结合等等。粗放式发展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帕累托改进”空间已大为缩小,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顺利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中国,惟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引领新常态,成功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型升级,主要需在供给侧实现。“三驾马车”所强调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的动力体系认知,只有联通至基于结构优化的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才可能完整。而结构的优化机制,必须依托于以改革为核心的有效制度供给。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有效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力量,加上有为、有限政府理性的政策供给,对经济结构进行升级。
新时代我国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一一五三”。
“一个总要求”,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