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李强总理首场记者会 释放哪些信号?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近90分钟的时间里,李强总理共回答了中外媒体的10个问题。观察者网注意到,获得提问机会的10家媒体当中,有4家大陆媒体、2家港台媒体和4家外媒。
提问方向涉及新一届政府施政目标、中国经济前景、对外开放、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发展、疫情防控、两岸合作交流、港澳发展、中美关系等。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强总理金句不断:“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牢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更关心的一定是自己身边的具体事”;“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总理的回答有哪些重点,又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为此,观察者网特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进行深度解读。
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围绕乡村振兴,他提到了三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不光是发展经济,而是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二是特色。要因地制宜,保护和传承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三是改革。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并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张燕生认为,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和村落经济实际上是下一步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农村市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
“要想乡村振兴,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发展的根本目的落地,需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他补充道。
著名“三农”学者温铁军此前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强调,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这是和底线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要让打工回乡的农民有房住、有饭吃、有事干,不能断了他们的路”。温铁军说,只有把激进发展主义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走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上,才有可能完成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他认为,要让农民分享县域产业发展的收益,就要把空间生态资源的“两山”理念和“三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发的思想相结合,用“投改股”的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将国家维护这些资产的不断投入变成流动资金,再将这些收益变成农民可以分享的股权收益。
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太保守了吗?
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
这一目标公布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因为该数值低于几乎所有机构和经济学家的预测。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从4.4%上调至5.2%;高盛、摩根士丹利也上调预期至5.5%和5.7%。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李强总理指出,该数值的制定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可以看到,今年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经济增长目标都制定得非常谨慎,”张燕生说,这中间传递出三大关键信息:
第一,经济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有机结合和协调的。当下不仅仅要注重“量”,而且要强调“质”。
第二,发展和安全并重。今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走出一条独立向上的轨迹,问题不大,但世界范围内还是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最近硅谷银行出现问题,这对美国宏观政策的直接挑战就是下一步究竟是反通胀,继续加大加息缩表的力度,还是保金融稳定,容忍通胀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如果美国把保金融稳定放在重中之重,就意味着今后的世界会是一个高通胀的新时代。在高通胀的新时代,最令人担心的是价格和工资螺旋形上升,导致通胀失控,世界经济混乱。
第三,定目标时谨慎一点,实现目标的努力可以更大一点。5%虽然保守,但从全球看,这个速度已经对世界做出很大的贡献。按照IMF的预测,美国和欧元区2023年GDP增长均在1.4%以内。
能否处理好香港问题,事关中华复兴战略全局
谈及港澳发展前景,李强总理强调,中央政府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提高国际竞争力。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张燕生指出,“香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着内地任何一个地方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能不能处理好香港问题,事关中华复兴战略全局。”
回归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下一步香港的作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战略全局考虑。”张燕生说,一方面要继续推动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另一方面,推动香港进一步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建设。
他表示,下一步,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流的制造强国。一流制造强国和二流制造强国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是否在全球高端金融配置上有话语权、定价权、规则制定权。
“目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仍然处于全球二流水平。未来如何将香港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推向一流,是香港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华复兴的战略全局。”
除了金融中心之外,香港还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
“尽管这两方面香港在世界上也比较先进,但仍处于二流水平。”张燕生说,“我在纽约、伦敦调研时非常吃惊地发现,在他们眼中,香港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就是小跟班。他们和我交谈时,那种不屑一顾的神情令我终身难忘。”
“香港的航运和贸易中心究竟怎样才从小跟班走向世界一流,和伦敦、纽约并驾齐驱?我认为必须靠香港和内地合作,服务国家、服务大局才做到。因此如何用好香港,为中华复兴的战略前景服务,是个大问题,需要大智慧。”张燕生补充道。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是最重要的
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李强总理长期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经常有机会与民营企业家交流,对他们发展中的期盼和顾虑还比较了解。
他强调:“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张燕生认为,“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是最重要的。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要素都是公平竞争。
去年12月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靠什么吸引外资?
记者会上,中阿卫视记者提到,当前,地缘政治摩擦和去全球化加剧,中美关系紧张对立,虽然中国一直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但外资外企依然难以安心经营,有的开始考虑撤离。
对此,李强总理用了一组数据予以回应。
他表示,去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个数据比疫情之前,也就是三年前,还多了近500亿美元,说明中国仍然是全球的投资高地。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管外部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一定是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李强总理强调。
吴心伯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吸引外资很重要。
他表示,自己去年去美国调研时注意到,美国工商界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疫情防控政策是否会调整,二是中国经济是否能恢复强劲的增长势头,三是中国能否坚持改革开放,给外资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之后,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吴心伯说,“第二、三两个问题还需要看我国的具体实践,例如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甚至超过5%的增长目标,在李强总理‘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表态之后,我国的实际政策如何体现等。”
张燕生则认为,吸引外资,要先解决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和价值观贸易,接下来再讨论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
“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也就是地缘政治的影响,是中国吸引外资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张燕生说,许多台商离开大陆、离开台湾是怕台海危机。这个问题也导致现在90%来中国的外资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只在中国销售,二是没有美国技术,这样美国就无法对其进行制裁,像巴斯夫和宝马在中国的投资都是如此。
“现在和安全相关的高科技等外资都不敢进入中国,而跟安全无关的外资企业,则希望把东西卖给中国,但不在中国建厂。”
而价值观贸易,即“脱钩”是第二个关键问题。张燕生指出,目前对于美国来说,凡是涉及安全、技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就是政治不正确。“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挂钩’需要外交、舆论、安全和经济贸易关系的配合,不是想与不想的问题。”
“最后要考虑的问题才是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张燕生说,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对于我国稳外资、稳外贸是非常重要的。
中美关系“低位波动”,一波三折
在回答有关中美关系问题时,李强总理强调,“当前重要的是,把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去年11月份会晤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转化为实际政策和具体行动。”
此前,美国总统拜登多次作出“四不一无意”承诺(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但美方迟迟未将表态落到实处。
吴心伯说,当前的中美关系处于“低位波动”态势,一波三折,不断有事情发生。从去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到最近的“气球”事件可以看出,美方对中美关系的处理很糟糕。
他认为,现在存在两方面问题:
第一,美方言而无信、言而无行,其所做出的承诺和自身的行为不匹配。
第二,美方对国内政治的管理能力很差。例如,去年佩洛西窜台是美国内政治的需要,而近期拜登政府之所以会对“气球”事件作出过度反应,也是为了应对国内政治压力。美国政府被国内政治牵着走,无法控制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的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中美两国经济依旧联系紧密。去年,中美贸易额近76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李强总理说,“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而针对这几年在美国国内有些人在炒作两国“脱钩”的论调,吴心伯教授分析道,在美国国内炒作跟中国“脱钩”的人,有的是算经济账,有的是算政治账。
“从经济上看,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前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为首的一些人,他们认为跟中国‘脱钩’美国可以获益。但事实上,美国并未获益,从关税上就可以看出,加的大部分关税是美国在买单。”
“从政治上看,一些人认为在战略上打压中国、放慢中国发展步伐会让美国获益,他们觉得即使美国付出一些经济代价,也是值得的,最典型的是美国在科技领域针对中国的操作。但是,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正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最后反而能够实现在高科技领域的独立。中国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美方的行动是达不到目的的,注定要失败的。”
吴心伯认为,只是简单说“‘脱钩’对大家都没好处”作用不大,要用事实让他们吸取教训。让“脱钩派”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失败,才是处理“脱钩论”最有效的手段。
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需要有所作为。对此吴心伯提出三点看法:
首先,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虽然对外,但还是立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好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够为外交提供强大的资源和充足的手段。
其次,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积极推动发展,身体力行地促进合作,特别是要践行多边主义,在行动中真正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志向。例如我国推动伊朗和沙特改善关系,就做得非常好。
最后,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要有更多创造性的办法,丰富外交实践的效果,让我国的外交多姿多彩。
下一篇:国际主要外资投行对中国两会解读!
更多"深度解读!李强总理首场记者会 释放哪些信号?"...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