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关键词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了宏观政策基调,部署安排了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干货满满,亮点颇多。上海证券报从中梳理出十大关键词,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2022年主要工作目标
关键词 1 :GDP增速 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传递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这是一个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具有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作用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这也是一个有助于抵御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风险的目标。
“这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开展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确保今年就业目标以及其他民生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和保证。”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高于2020年至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还高于去年下半年的增速,体现决策层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决心。
由于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爬坡过坎难度加大,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发力和做好协调配合才能完成。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被放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滕泰说,扩大内需是实现今年经济工作目标的主要前提条件。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政府工作报告把“稳消费”放在最重要位置。
“为推动居民消费恢复,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方面内容。这些对消费的提振都有非常现实的促进作用。”沈建光说。
关键词 2 :退税减税 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 规模创历史最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今年减税降费力度与上年相比有增无减,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主要是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政策助力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随着减税降费力度全面加强。”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减税与退税并举,扩大留抵退税规模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现金流问题,特别是释放了企业在设备购买时难以抵扣的资金,有助于增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同时也鼓励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等生产活动中。企业是市场中就业岗位最重要的来源,企业的稳定运营有助于就业岗位的稳定供应,是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
根据安排,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这主要为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
关键词 3 :注册制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既要求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基础功能,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求稳定资本市场政策预期,坚守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之间的差异化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要求持续提升监管水平,给投资者创造稳定的投资环境。”申万宏源(4.610, -0.05, -1.07%)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刘靖表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今年资本市场在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大踏步进入资本市场。
他表示,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仍需继续发力推进改革,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各项制度不断完善,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宏观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看来,稳步推行全面注册制改革,有助于帮助众多企业更高效上市融资,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去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内部流动性持续改善,盈利能力逐步回升;相较之下,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促进这类企业融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保障。北京、上海、深圳证券交易场所之间形成特色定位,逐渐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将起到激发市场潜力,增加市场活力的作用。”陈雳说。
关键词 4 :扩信贷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 扩大新增贷款规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提法更积极,实施细节更明确。”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量”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以及结构性的优惠政策,比如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从“价”看,既要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又应当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
“总量和结构并重,结构可能更重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跨周期政策”要求在稳增长的同时,形成长期的、新的增长动能,因此资金投向的结构非常重要。货币政策要引导资源配置,在结构上支持经济中长期增长、支持薄弱环节。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要引导信贷资金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精特新”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民生等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可能主要针对的是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企业,以及“双碳”目标下转型艰难的高碳行业。对于这类行业企业,银行容易产生惜贷、惧贷的心理,可能导致盲目抽贷、断贷的“一刀切”行为。郑忱阳建议,一方面,政府可以联合银行、保险、企业等主体共同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适当提高银行对该类企业融资的风险容忍度;另一方面,银行应提升对投融资组合的研判和调整能力,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5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表示,“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四点要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处置不同类型的经济金融风险应各有侧重。同时,防控金融风险要靠前指挥、提早操作、管理预期,要分析金融政策措施出台对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循环的影响,避免在短期内造成过大波动。
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介绍,目前,我国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已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保险业、信托业等也建立了相应的行业保障基金。当前疫情防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显现,不同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叠加国际环境变化,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很大,需要秉持系统性思维防控风险。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有利于化解风险、防范系统性风险。
“在金融领域,高风险影子银行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银行业资产质量管理风险等风险仍然存在,在压实各方责任的同时,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有助于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
关键词 6 :基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点在基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称,今年对基建的超前发力、民生领域着重强调,围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新基建也将继续推进,基建增长将是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将明显增加。”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级政府便开始储备今年的投资项目,各地重大项目的安排也呈现数量增多、投资规模增长的态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说:“地方专项债是适度超前扩大基建投资重要抓手,合理扩大地方专项债使用范围,有助于更好地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需要。”
陶金认为,从资金安排看,今年实际的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强。尤其是在基建领域,财政和政府债券资金与项目安排的匹配度将继续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在吴亚平看来,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超过五成,拓展民间投资空间,激发民间投资的内生增长机制,不仅有助于逆周期调节,更对跨周期调节和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7 :住房保障 更好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房企资金压力有望缓解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继2018年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租购并举的战略,意味着今年租赁领域将在“保障+市场”两条线并行发展,共同解决大城市不同类型人群的租房问题,租赁房源供给侧持续得到优化。
他分析说,随着去年中央、地方针对租赁领域监管政策的出台,租赁市场规范化发展环境基本形成,今年将出台更多土地、金融等支持租赁市场化发展的政策,通过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解决大城市租客多样化、品质化的租赁需求。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从近期的政策来看,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对于商品房市场的支持,将有助于保障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
关键词 8 :制造业 壮大实体经济的举措将更精准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说:“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激发制造业的创新力迫在眉睫。而实质性、突破性甚或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绝非一日之功,发明专利需要中长期资本的大力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田轩认为,这一政策导向将促使金融业针对制造业创新的特点,精准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不断开发金融产品、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最终支持中国制造业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
“减税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方向也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服务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领域的科技进步。”田轩说。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认为,“政府以金融和财税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本质上就是做好实体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这对于中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大有裨益。”
关键词 9 :稳外贸外资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 积极利用外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从措辞来看,区别于去年的“稳中提质”,今年强调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表示,在去年我国外贸规模非常大的基础上,今年实现平稳增长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今年是“外贸巩固提升年”,更注重外贸质量的提升。
具体稳外贸措施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外贸以美元计价实现了30%的增长,去年前三季度我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达到15%。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利用外资,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所副主任聂平香表示,今年吸收外资政策方向较为明确:一是推动深入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二是更新外商投资鼓励目录,更好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投资;三是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开发区以及综合保税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核心开放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 10 :国企改革 加速布局优化结构调整 提升产业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特别是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将成为2022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他看来,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将是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预计今年将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将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李锦认为,粮食储备、港口码头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也会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记者注意到,电网、铁路等行业改革曾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列为今年的任务之一。
“虽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企与民企围绕产业链进行的股权结构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会继续推进并得到深化。”李锦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意味着国有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深度合作。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一提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国资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并行不悖,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除了加强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以外,包括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公安机关也应围绕国资监管的主题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占侵害国有资产的不法行为。
(执笔记者:李苑、于祥明、梁银妍、张雪、陈芳、张琼斯、李雁争、韩宋辉、王子霖、宋薇萍、马慜 编辑:梁敏 马婧妤 制图:赵雁旎)
下一篇:两会·声音2022:迈出新步伐 取得新成效 展现新气象
更多"十大关键词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