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轮驱动”促民营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领域得到民营资本的广泛青睐,形成了一股风起云涌的民营文化浪潮。100余万家民营企业在这里聚集,上万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创造。部分干部、专家和企业家认为,这股浪潮正在经历从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向市场自下而上的“主动”转变,其发展日趋稳健、接地气,成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中的强劲增长极。
――民营企业强力介入激活文化产业
记者近期在贵州、北京、浙江、湖南和广东等地调研了解到,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强势介入文化产业的多个领域。它们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敏锐捕捉文化产业发展商机,探索传统文化业态的转型升级,引领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进程。
在四达时代集团北京总部里,非洲的留学生正在用斯瓦西里语配音国产动画片。集团副总裁郭子琪说,继在非洲热播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后,企业还将向非洲输出更多的中国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目前,非洲的12个国家,400多万用户正在使用四达时代提供的数字电视网络。郭子琪的愿景是,利用当前非洲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期全面服务非洲市场,力争使用户达到3000万,“让非洲人天天看中国电视”。
在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正在构建“美丽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用高科技手段和交互参与体验的方式展示“华夏文明”“复兴之路”“明日中国”的大型主体公园已经开始研发、设计。在贵州,尽管遭遇演出行业的“寒冬”,但华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迅速调整经营思路,从主要承接政府演出项目,转变为举办小而密集的商业演出。相比自己还在经营的白酒、生态农业和设备租赁等行业,公司董事长李发康认为“还是文化产业挣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在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地,民营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当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0%。今年,各地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其中湖南省预计全年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约1668亿元,占GDP比重5.6%以上,增速约为10.18%。
当前,无论是企业数量、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规模、产值效益,民营文化企业均已撑起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甚至在不少地区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统计,我国文化企业中民营文化企业占比超过80%。其中,四川省9成以上文化企业为民营企业。浙江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吸纳就业人员100万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说,民营企业的强势介入,带来了大量资本、人才和创意,激活了文化产业。
――多轮驱动促民营文化产业逆势上扬
记者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内外总体经济面临下行的压力下,具有经济反向调解功能的文化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都在15%以上。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逆势而上的重要增长点。
一些受访的专家和干部认为,当前民营文化产业呈现出政府与市场、跨界融合与新兴行业、国内与国际的“多轮驱动”特点。
自上而下“推动”,自下而上“主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从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到国家明确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民营文化产业迎着“政策春风”步入发展“快车道”。
他说,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文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信部等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出台了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加快文化贸易、推动文化金融合作、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政策层次之高、密度之大、力度之强是文化领域前所未有。”
在诸多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民营文化市场投资更加主动和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当前民营企业自下而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其数量、规模、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其中,浙江省4万余家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2000亿元。贵州12911个文化产业单位中,有8506家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近13万人,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有5万余户,从业人员15万余人。
跨界融合驱动民营文化绝对优势占领新兴业态。一些专家认为,具有高度融合性和渗透性的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最有力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探索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等产业发展新业态。
以依靠科技支撑的网络游戏为例,今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420亿元,或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随着智能设备进一步普及和更新换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民营文化产业还会创造更多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和经营业态。
国内与国际市场驱动民营文化“多点开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除了在国内市场强劲发展外,民营文化企业在国际市场表现抢眼,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约占全国1/6,主要的出口企业均是民营企业。同时,一些企业还创办24小时英文频道,对西方主流社会海量传播中国内容;有的企业在国外设立出版社,出版、发行宣传的书籍。
――满足文化需求 增强文化自信
专家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不相符,文化形象与经济大国的身份不相符。正是由于民营企业强势介入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和数量都得到极大丰富,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诞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以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例,贵州众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将目光放在这些传统文化上,有的企业开办非遗博物馆,生产、展出、销售非遗工艺品;有的企业将侗族大歌、踩鼓等非遗项目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在国内驻场演出;有的少数民族村寨成立合作社,家家户户做苗绣旅游纪念品,通过非遗吃上了“旅游饭”。
贵州省文改文产办副主任袁华说,一些非遗项目,“不通过产品,很难得到传承”。民营企业全方位地“生产”非遗,一方面以非遗为内容的文化产品增多,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提升;另一方面,保护和传承非遗有了重要的抓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营文化企业责无旁贷,功不可没。
一些受访者认为,民营文化企业活跃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领域,在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艺和现代的文化创意,通过民营文化企业创造出的千姿百态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消费、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和新业态走向市场。
从当前的实践来看,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有利于开发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产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文化产品。着眼未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将大幅提升。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空间日益广阔,其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一篇: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全线贯通 “千里黄金路”带来多重利好
更多"我国“多轮驱动”促民营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佳都科技(600728
投资亮点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化技术和产品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业务覆盖智能安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