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壳”欲卷土重来,自游家“复活”有望?
自游家汽车去年年底官方宣布退订后引来无数唏嘘与感叹,也为造车之路上的其他同伴敲响了警钟。但近日,自游家似乎迎来“复活”的曙光。
日前,《华夏时报》记者在工信部最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2批中发现,其中江西大乘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大乘汽车”)申报车型为“大乘V07”,已通过审批。该车造型与此前发布的自游家NV如出一辙,似乎是其为卷土重来“换壳”。毕竟按照常规逻辑,产品上了工信部公告,不久之后便会迎来上市,这也意味着大乘汽车存在生产资质恢复、为自游家代工业务重启的可能。
创业红人难撑“造车梦”
2021年12月15日,牛创新能源推出全新汽车品牌“NIUTRON”中文名“自游家”,由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一手打造,2022年10月,该公司更名为江苏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
而李一男在下场造车之前,不仅曾任华为副总裁,还曾先后创办过两家公司——港湾网络和小牛电动。前者于2006年被华为收购,后者于2018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李一男的连续创业经历和对技术的追求,让他在创业圈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正是这样的影响力使他在电动车领域崭露头角,并在下场造车后得到了来自IDG资本和Koto梅花创投等机构的5亿美元融资。
汽车行业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尽管李一男在第二段创业过程中遭遇了挫折,但在不少投资机构眼中,他的技术和领导能力仍然值得信赖。因此,自游家的造车之路受到了不少关注,获得A轮融资时也较为容易。”
可A轮融资也成为自游家唯一公布的资金支持。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当时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已达到20.6%。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早已发布多款新车,交付已成规模,同时包括百度等科技巨头也在造车赛道进军,竞争环境拥挤且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自游家于2022年10月发布旗下首款SUV车型——自游家NV,并计划12月底前完成交付,但却仍未扛住压力,交付在即公开承认“失败”,最终走入危途。
2022年12月7日,自游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致NV用户的一封信》,称自面世以来已收到2.4万名意向用户的支持,但由于自身原因,NV在短期内无法交付,自游家将在48小时内全额退款,并如约为车主准备一台NV的车模以及补偿200元星巴克消费卡。伴随着退款风波的,还有自游家母公司火星石科技“就地解散”的传闻。自此之后,自游家的造车梦正式破碎。
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自游家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资金、技术、产业链等各方面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一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学习如何控制造车的成本,以标准化优势提高采购和后期维护服务的效率,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等。然而,与友商拥有近10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相比,自游家在新的力量中仍有差距。”
林述成进一步指出,造车赛道的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自游家作为新兴品牌,面临着与已有知名度的汽车品牌和互联网造车企业竞争,挑战本身就不小,且自游家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并没有赢得红利。另外一点,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自游家的资金显然不够充裕,这也让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难以扛压。
生产资质成赛道“拦路虎”
除了上述问题外,导致自游家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生产资质。
跨界企业想要入局造车,首要解决的就是生产资质问题。而目前的解决方案基本分为三种,就是代工生产、收购资质、申请资质。自游家首选的便是代工生产。
按照自游家最初的规划,大乘拥有新能源车生产资质的工厂将充当的是“代工厂”的角色,其可以通过“先租后买”的方式,最终获得大乘汽车的金坛工厂和生产资质。但2022年初,工信部在《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新能源车生产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有生产资质,也就是业内所说的另外一个“双资质”,因此工信部对其生产资质的审核并未通过。
另外一点,那就是大乘汽车本身的实力太弱,自2019年起,大乘汽车便不断传出停工停产消息,并深陷债务泥潭。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大乘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涉法律诉讼382件,被执行总金额超过22亿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自游家的造车节奏。
记者注意到,自游家发布的《致NV用户的一封信》落款正是自游家的合作伙伴大乘汽车,这也似乎说明了导致其造车失败的主因就是大乘汽车。
汽车行业观察员许嘉新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将造车自主权交由其他有资质的车企手里让其代为生产,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成本品质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丧失话语权,且过于依赖对方,不但会有损失市场的风险,对品牌力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桎梏。在自游家的失败上,这个问题更是显而易见。”
尽管此次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2批)》名单中出现了大乘汽车的身影,大乘汽车生产资质虽然赢得恢复机会,但自游家离复活重生仍有不小的距离。截至发稿前,自游家汽车官方APP已搜索不到,记者查看官网显示“无法找到服务器”,而品牌官方微博内容也早已全部清空。
许嘉新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众多品牌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自游家想要重回造车赛道并获得成功,除了要落实生产资质外,更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市场环境、竞争压力、品牌形象、产品质量、营销策略等等。过硬的核心技术以及大额资金投入也要逐一落实。此外,自游家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更需要重新塑造和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
在许嘉新看来,自游家的衰落对于其他涌入造车赛道的玩家是一个警示,特别是像小米、集度等品牌生产资质迟迟未解决的玩家。虽然这两个品牌具备一定的造车实力,但如果不想步自游家的后尘,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生产资质问题。
更多"“换壳”欲卷土重来,自游家“复活”有望?"...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