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布局低碳绿色金融“两手”抓 自身运营与投融资都要“碳中和
本报记者 张志伟 见习记者 余俊毅
今年以来,“碳达峰、碳中和”在资本市场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是重要的配套支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监管的指导下正积极地推动并参与绿色金融创新,以资金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以来,银行业已经推出了不少“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及创新型“碳中和”概念金融产品。
先从自身做起
实践“碳中和”银行
在助力实现“双碳”的过程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提升自身业务竞争力,以及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
近期,浙江湖州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与《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以下简称《远景规划》),为银行业进一步践行“碳中和”设立了标杆。
此次,湖州银保监分局首次明确了“碳中和”银行的定义。“碳中和”银行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首要目标,通过公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釆取有效的碳减排措施,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及投融资“碳中和”的银行机构。
同时,《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银行碳排放量计算依据。此前,银行在碳中和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与标准方面并未完善和统一。随着银行业逐步地探索明确碳中和排放测算以及对气候环境的信息披露方面的标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湖州发布的《建设指南》明确了碳中和银行碳排放量计算依据和建设规范,以及碳中和银行的实现路径,提出对绿色项目的碳排放量运用关于绿色信贷环境效益测算方法核算,科学开展碳盘查,动态实施碳减排,每年匡算减排成效和碳抵消成本,有助于银行更好地将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效益良好的优质绿色项目,同时推动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与标准的完善改进,加快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建设指南》还明确了“碳中和”银行建设规范。从自身运营和金融资产的碳排放两个维度分别确立三个范围。明确了“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规范。强调了“碳中和”网点建设应同时满足绿色信贷余额占比、碳排放量等要求。同时,还明确了建设“碳中和”银行“七单”机制。包括单列信贷规模、单设信贷审批通道、单列资金价格、单设风险管理指标、单列绩效考核、单列产品服务、单列信息披露。
世界自然基金会顾问、绿色金融及低碳经济资深顾问徐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地级市,浙江省湖州市率先提出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我国自2015年以来相继有了若干绿色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州市是其中之一。在所有试验区中,湖州并非其中行政层级最高、覆盖范围最大的区域,但在探索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深度方面,湖州堪称突出范例。湖州的情况未必适用于全国所有地区的银行,但积极的地方实践本身就是绿色金融过去几年发展的有效经验。各地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必然面临不同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挑战,以区域性的方式推进金融支持碳中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银行业正积极探索
“碳中和”金融创新
今年以来,银行业围绕“碳中和”做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和探索。
从产品方面来看,比如,近期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发布了与“碳中和”相关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记者了解到,兴业银行的产品为短期存款产品,该产品的挂钩标的为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债券指数,该指数以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内外主要绿色债券标准指南并具备碳减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公开募集债券为样本券。中信银行推出的类似结构性存款产品,其挂钩标的“21国开绿债01”是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绿色债券。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碳中和债券,比如今年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我国首单“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除此之外,还有多家银行参与或支持了碳中和债券的承销和发行。《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5日,银行间市场已有55只“碳中和”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合计751.90亿元,其中有13只贴标“碳中和”。这些碳中和债的发行主体主要分布在公用事业(如电力)、交通运输、采掘等行业中。
海南绿色发展国际咨询公司董事长、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副主任王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从‘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被提出后,全国的银行业都在探索比较科学的碳中和概念创新金融产品。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碳中和相关债券可能走在前列,也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属性。但是从后期的发展来说,各产业体系都面临着转型,比如一些建筑、能源行业等。这些行业在向低碳产业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可能并不是缺少金融支持,更多的是如何将其资金的使用有效地导引到绿色银行以及绿色评价体系和绿色监管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则需要金融机构去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
《远景规划》表示,要努力于2021年底前完成首家“碳中和”网点的建设,至2025年前打造三星级以上“碳中和”网点5家,在2028年前实现所有银行机构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8年前实现自身运营及投融资业务的完全“碳中和”,力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银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地区。
其中2021年首批试点银行机构包括:工商银行湖州分行、农业银行湖州分行、中国银行湖州市分行、兴业银行湖州分行、湖州银行等银行。辖内试点银行机构计划于2021年6月前发布“碳中和”银行建设规划路线图,在2025年前所有试点机构实现自身运营的“碳达峰”,2055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财经研究中心主任陈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区域性银行,其金融业务实现碳中和本质上是要支撑当地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而不仅是银行本身的碳中和。从远景规划来看,湖州区域的银行建设更关注的是自身机构的碳中和目标。而作为排放相对较低的金融行业,这个目标实现并不困难。但是其积极行动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地方银行业做出了表率。从长期来看,更要关注碳中和实质性业务的开展情况,即是否通过碳中和的金融创新真正有效地支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
除湖州银行业之外,近期来还有江苏银行和恒丰银行还相继发布了助力低碳绿色金融的行动方案。4月10日江苏银行率先发布了全国首个“碳中和”行动方案,该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支持额度不低于500亿元,支持减污降碳、清洁能源、清洁交通、零碳建筑等领域重点项目,推动实现碳减排超1000万吨。
恒丰银行5月27日发布了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在“十四五”期间,该行计划投放绿色金融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3000亿元,其中气候融资专项支持额度不低于2000亿元,并将打造100家绿色金融特色机构。
记者还注意到,为了能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5月28日,深圳银保监局提出要探索研究绿色金融差异化监管政策,并提出将完善绿色投融资资本占用、监管考核、不良容忍度等监管政策。
进一步助力绿色金融
银行业依然面临挑战
实际上,从目前我国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银行业要进一步助力绿色金融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科研人员雷鹏认为,绿色金融存在技术复杂、周期长、政策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难点,因而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仍以传统的项目融资和绿色信贷为主。
目前银行的产品尚不能满足新创立、押品不足的绿色环保企业信贷需求;同时,缺少针对“中小微弱”贷款主体的绿色发展融资产品。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认为,银行应该探索发展转型贷款,支持能源和工业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需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他建议,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要和金融转型同步进行,否则企业和贷款银行都会蒙受损失,所谓的可持续金融也就无从谈起了。
中投协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马燕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其实部分银行很早就在探索并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业务了。目前有的银行走在了前面,有的银行面临着业务转型。这就要求银行在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人才培训以及业务模式上做出一些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员柴云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业需要建立起适应碳中和目标的经营方式和考核机制,比如加快绿色信贷业务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绿色业务模式创新,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占比,建立绿色失信机制等。”
下一篇:茅台股东大会售酒6666元/套
更多"银行布局低碳绿色金融“两手”抓 自身运营与投融资都要“碳中和"...的相关新闻
>> 茅台股东大会售酒6666元/套 | >> 银行布局低碳绿色金融“两手”抓 自 |
>> 唐山将放松限产政策?对钢市影响到底 | >> 三孩生育政策引发概念股大涨 教育、 |
>> 不到半年超4100亿元!A股上市银行股 | >> 13份有色行业上半年业绩预告出炉 逾 |
>> 互联网烧钱战争:10年6.7万亿,谁是 | >> “回本”基民:该不该止盈 |
>> 科技股现曙光了吗? | >> 捕捉碳交易启动在即的机会 |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