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仓”到“避险” 两融余额良性回归
2014年下半年以来,沪综指最高触及5178.19点,作为撬动指数的重要“杠杆”之一,参与配资的两融余额也从行情启动初期4000余亿元攀升至最高的2.27万亿元。不过,从6月中旬开始,大盘深度回调,两融市场亦“被动”进入跨度2个多月的降杠杆周期。wind资讯显示,截至8月25日收盘,两融余额为1.16万亿元,较历史峰值几乎腰斩。按照市场经验,一般融资总量占市场总市值的2%左右,对A股市场而言,大致相当于1万亿元。这意味着,暴涨过后,投资者开始意识到杠杆工具所蕴含的风险,两融格局开始向“健康”投资回归。
两融余额“六连降”
连续冲击4000点未果后,沪综指于8月18日掉头向下,展开新一轮技术整理。从K线图上看,当天沪综指录得一根光头光脚大阴线,将前面六日涨幅吞噬殆尽,至当天收盘时,指数一日之内下破10日、20日等多条均线,再次退守3700点一线。结合后续数据判断,正是此番“巨震”成为两融资金情绪的转捩点,打破了前期两融余额随同大盘同步反弹逻辑,令两融余额在此后六个交易日内逐日下滑。
据wind资讯统计,18日当天从两市净流出的融资金额高达205.06亿元,两融余额报收1.372万亿元;行业数据显示,除商业贸易板块获得2.93亿元融资买入额外,其余27个申万一级行业尽数遭遇净偿还,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净偿还规模分别达到17.27亿元和17.99亿元。
19日,沪综指阳线报收,单日上涨1.23%,释放出一定止跌企稳信号,不过19日再有68.40亿元融资盘“净流出”两市。从两融历史上看,融资余额变动与指数“背离”的情形并不多见,而且此前市场才刚刚经历过6月中下旬暴跌和7月之后指数第一轮反弹,资金情绪本就脆弱,这进一步加剧融资客担忧情绪。此后几个交易日,每日融资买入额连下台阶,并在8月21日跌破千亿元红线,新一波两融“降杠杆”窗口启动。
8月24日,沪综指大跌8.49%,下破年线支撑;25日,沪综指百余点跳空低开,继续向下寻底。以上两日接连破位下行引爆两融避险情绪,相关数据显示,24日和25日沪深两市融资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781.68亿元和852.98亿元,两融余额亦连连“破位”,相继从1.327万亿元骤降至1.248万亿元、1.163万亿元,至此,六日连降令两融余额重回1.1万亿元格局。
从“爆仓”到主动“避险”
7月9日市场反弹以来,随同指数几番涨跌,两融余额反复波动,但整体上仍然未脱离大的降杠杆周期。
根据有关数据,7月9日至今,两融余额区间下降2776.56亿元,降幅为19.27%。在此期间,市场融资买入额居前的板块分别是非银金融、计算机、房地产和医药生物,具体金额为4058.50亿元、2621.42亿元、2603.02亿元和2241.82亿元;与之相对,休闲服务、轻工制造、综合板块融资买入额较少,分别为106.70亿元、288.50亿元和371.7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除开休闲服务和国防军工两个板块累计获得融资净流入,其余26个板块全部呈现融资净偿还现象,金额居前的板块是非银金融、银行、医药生物和房地产。
考虑到7月9日以来的多数交易日里,大盘运行在3600点至4100点区间,2700余亿元两融余额下滑,事实上已经体现了融资客规避风险心理,而且与6月中旬大盘5178.19点高位下跌被动“平仓”相比,此次融资客主动避险意味更为强烈。
6月15日,沪综指在前一日创出5178.19点阶段新高基础上,“意外”下跌2.00%。此后18个交易日里,沪综指加速回落,区间下跌1804.64点,跌幅高达34.84%。两融余额“顽抗”四个交易日后,拉开一轮长达14个交易日的连续资金外流。其中6月18日也是两融降杠杆的起点,当天两融余额报收2.273万亿元,创出两融余额最高纪录;伴随此后大盘快速下杀,大量个股超预期下跌,跌幅可观,而受到券商融资止损线限制,不少高位建仓的融资盘开始沦为A股“定时炸弹”,频繁随同股价下跌爆仓冲击市场。两融杠杆风险也在这时达到顶峰,两融爆仓盘与股指结成负反馈,叠加巨额恐慌盘释出,使得两融余额在大半个月内减少8000余亿元,仅仅7月6日、7日和8日,市场融资余额就连续净流出1363.01亿元、1443.46亿元和1700.19亿元,在两融历史上位居前三。
从2014年7月22日开始,两融余额连创新高,从最初的4000余亿元一路突飞猛进到2015年6月18日的2.27万亿元,11个月时间里翻了5倍多。期间非银金融首当其冲,与银行、房地产、计算机、医药生物板块等一道成为两融“吸金王”,具体融资买入额分别为3.48万亿元、1.71万亿元、1.23万亿元、1.24万亿元和1.23万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开始的两融余额暴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投资的非理性,狂热加杠杆为市场带来了丰厚的赚钱效应,也埋下了暴跌的隐患,更提前消耗了“牛市”的生命。不过今年6月中旬之后的回调,也令融资客更清楚地意识到杠杆工具具有的风险,更促成了7月之后投资者“主动”降低杠杆,自发性推动两融杠杆向“健康”回归。
西南证券研究认为,按照主要成熟市场规律,一般融资总量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在2%左右比较合适,依照这一标准,A股融资融券余额维持在1万亿元左右比较合理。目前来看,两市融资余额正朝着这一目标良性回归。
“降杠杆”操作仍将延续
为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早在2014年末,中国证监会就集中针对券商两融业务先后展开过两轮规范整顿,并对其中存在的业务违规行为给予暂停新开融资融券客户信用账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
2015年4月,中国证监会提出七方面要求规范两融,并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等活动,不得为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提供数据端口等服务或便利”的要求。随后,部分银行及信托收紧伞形信托相关业务,个别银行甚至采取暂停该业务的措施。
在管理层之外,部分券商机构也在积极行动。当大盘还在5000点高位附近震荡,申万宏源便将中国平安调整出融资标的;随后,兴业证券于6月1日发布公告,将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兴业银行三只个股调出两融标的。此外,多家券商再次调高客户保证金比例,调低标的物担保折算率,这被市场视作A股开启“降杠杆”的强烈信号。
进入8月,沪深交易所修改两融细则,将融券规则由T+0改为T+1,防止过于频繁杠杆交易行为可能会对市场秩序造成不利影响。此后,包括中信、国信、长城、华泰、银河、齐鲁在内的多家券商宣布暂停融券卖出交易。华泰证券公告称,决定于2015年8月4日起暂停全部融券标的的融券卖出资格。
从目前来看,多方合力共促“杠杆”降低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受到监管升级、券商自查自纠、融资客主动控制风险等共同作用,相比最高峰时,当下两融余额已经降幅近半,配资资金面临庞大垫付压力,场内外融资格局同步洗牌,中小配资公司被迫调整业务,投资者借道两融获取超额受益难度显著加大。当前,市场正处于探明市场底阶段,继续降低杠杆将成为备受市场各方重视的运行常态,两融投资者“降杠杆”操作还会延续,两融杠杆大概率继续压缩。从短期看,目前两融余额还有进一步调整需求。
更多"从“爆仓”到“避险” 两融余额良性回归"...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山东钢铁(600022)
投资亮点 1.公司主要产品和业务集中于中板、宽厚板、螺纹钢等钢铁产品的生产和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