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内幕:10年前改制屏蔽员工黑箱操作
拥有数家上市公司光环笼罩的华立集团,近来却因为当年的改制问题遭受拷问。
近日,有华立集团老员工向理财周报记者反映,华立在90年代企业改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强制职工退股,不召开职代会,集体资产被侵占等。
对此,理财周报记者进行了详细调查。而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矢口否认:“这是不可能的事,华立这么大的企业,操作一直是规范的。
发轫于余杭宝塔山下一家作坊式的雨伞工厂,经过40年的扩张,华立集团如今已成为一个总资产达118亿的商业王国,掌控着3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9大行业,旗下拥有世界最大电能表制造企业公司华立仪表,子公司更是多达数十家。其掌舵者汪力成自1978年进入公司以后,身价也是水涨船高,现已超过20亿人民币。
90年代以来,华立集团经过8年MBO,从一家产权模糊的集体企业,彻底转身为民营企业,漂亮的产权改革被视作企业改制中的经典操作案例。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在资本市场打造的“华立系”。从1999年开始,华立集团用干净利落的洗壳手法,西控ST川仪(000607.SZ)(后为*ST华控),南掌ST恒泰(600097.SH)(后为开创国际),之后又相继掌控昆明制药(600422.SH)和武汉健民(600976.SH),甚至一度控制着两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而华立掌舵者汪力成则斩获“洗壳高手”美誉。
2011年一季报显示,华立集团以23.52%的持股比例掌控*ST华控,持股数11469.08万股。而华立集团子公司华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则分别以24.34%和23.25%持股比例为昆明制药、武汉健民大股东。目前,华立集团仍是开创国际的第一大流通股东,同时持有南天信息(000948.SZ)4.59%的流通股。
改制已10年,员工称不知情
5月的一个午后,北京丰台某快捷宾馆的大堂一角,一位中年女士正在给几名记者讲述她以及她的同事们在华立集团的维权之路。
她叫吕莲芳,今年49岁,进华立集团之前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己家有块耕地。后由于杭州市余杭仪表厂(华立集团前身)征地,1980年9月,还不满18岁的吕莲芳带着土地进了厂,在华立集团工作时间超过26年,2007年被公司“内退”。
“那时公司叫我拿生活费回家。”2007年,吕莲芳要求从北京分公司调回总部,不料结果却是自己直接被“强制提前退休”。但是,此时的吕莲芳远没有到法定退休年龄。
上不了班,自己银行卡每月都会被华立集团强制打入678元生活费。吕莲芳当然不愿意如此。
就此,她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之路。
仲裁过程中,余杭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她,华立集团早已经是一家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吕莲芳都活在集体所有制的梦中,她如此说道。
和吕莲芳一样活在这个梦里的华立集团老员工还有很多。
2010年3月26日,华立集团召开通报会,宣布与法国萨基姆公司合作。当时,吕莲芳也在现场,拿着她与华立集团的仲裁裁决书当面质问这个她待了26年的公司。
这时,华立集团不少老员工才如梦方醒。
“华立集团由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公司很多人都不知道。”华立集团已退休员工吕贤梅称。而最让她和其他人关心的是,在改制过程中,华立集团集体资产是如何处置的?
改制已过去这么多年,直到今年5月华立集团才公布职工安置补偿的方案,2000年10月之前工龄置换补偿金、2000年10月之后经济补偿金,加上1983年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有专项补偿金。即使这样,补偿安置方案还是受老员工质疑,他们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伤害。
于是,很多华立集团老员工先后加入以吕莲芳为代表的维权阵营中。
理财周报记者在一份《华立退休员工一致要求》的材料上看到,有超过200种不同字迹的老员工签名,要求解决“退休”员工的历史遗留问题。
曾被视为经典的产权改革
上世纪90年代,华立集团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规模业绩不断扩张。这时的华立集团站在了变革的节点。自1994年开始,作为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华立集团通过三个阶段的改制,最终完成了产权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1994至1998年第一阶段的改制,初步界定了存量资产,并通过人人入股的方式增量投入。
集团拿出946万元集体资产,职工以人均2000元的现金入股共计485万元,共同成立了杭州华立职工保障基金协会,性质为企业法人。其中,职工投入资金占比为34%,集体资产为66%。同时,集团将集体资产对职工进行量化,不过,职工只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职工保障基金协会与华立集团、外部投资者共同出资新设立杭州华立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保障基金协会以基金名义向其投资,使职工与企业之间有了利益瓜葛。
在经过多方协商后,华立集团界定华立集团的存量资产,其中88%归职工集体所有,由职工保障基金协会(不久更名为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持有,12%为国有资产归余杭二轻联。
“大锅饭”渐成“大锅股”,随着企业发展,人人入股的模式开始显现出其缺点。同时,持股协会也制约了上市之心久存的华立集团融资。
从1998年开始,华立集团酝酿进行第二次产权制度改革。
华立集团开始清退职工持股协会中的自然人入股资金,仅保留集体股份。“我当初以4000元现金入股,退股时总共拿到的只有4800元。”吕贤梅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与此同时,职工持股协会以及129名企业骨干员工以自然人身份合资成立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000万元,其中持股协会占50.14%,129名自然人共占49.86%。
据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13日在当地工商局变更登记信息中显示,注册资本已增至13500万元,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拥有的控股公司50.14%的3510万股以1元/股转让给李以勤,总价3510万元。汪力成持3945万股占总股本的29.22%,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李以勤为第二大股东。
同时,持股协会所持华立集团88%的股权转让给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自此,华立集团第二次改制结束,由集体企业摇身一变为民营企业。而华立集团此次华丽转身,当时被多方赞誉。
“我们从最早设计改制到2001年改制完成,共花了八年的时间。”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
改制不开职代会?
“那个时候是强制退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谈起当年清退职工持股协会中自然人入股资金时,吕莲芳有些愤愤地说到:“华立集团当时并没有征得多数员工的同意。”
沈美华也是一名被华立集团“内退”的员工,她当年入股股金为2000元,1998年股权清退时,只退回2000元股金和400元红利。她表示,当时的情况是不退也得退。
相比此次清退股权,更让华立职工们质疑的是华立集团对集体资产的处置过程。数名华立老员工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均称,1998年至2000年改制过程中,华立集团从未召开过职工代表大会,自己作为职工对企业改制失去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合法权益受损。
“华立怎么改制的,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沈美华称,华立集团改制前后并不曾听有职工代表大会一说,而她也是去年才知道华立集团已是民营企业。
“印象中那时没开过会,退股的时候也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的退了。”已经退休的宋金木是华立集团的元老级员工了,他1970年便已进入当时的余杭镇竹器雨具厂(华立集团前身)。
“没开过职代会,如果开过我怎么会不知道呢。”1983年前就进入华立的陈建美在公司做了多年后勤,她说,“当年很多人都不知道改制,甚至在清退自然人股权时,都不知退到自己手中的是什么钱。”
而后理财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华立集团老员工,他们均称当年企业改制时没开过职代会。
在查阅当年华立集团改制的档案资料时,理财周报记者发现几乎所有重大事项都会在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会员大会决议或股东大会决议中有反映,但关于职代会的材料并未找到。
对此,汪力成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坚决否认:“这是不可能的,职代会是必须的程序。”而职工所指的强制退股,汪力成同样否认。
汪力成:他们没有文化,不懂
据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1999年工作总结显示,截至1999年12月底,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总资产达15157.10万元,净资产为10991.11万元。2000年,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所持有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3510万元股本被转让给自然人李以勤,总价3510万元。同年,持股协会持有的华立集团有限公司88%的股权转让给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转让款6872.8万元。
上述华立员工认为公司集体股权变卖后的现金资产去向不明,他们怀疑部分被侵吞。
对于华立集团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汪力成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解释,变卖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所持股权的资金里有1500万-2000万元用来奖励那些骨干员工,而有4000余万则放入“华立保障基金”,专门用于处理在改革过程中来对老职工利益的保障问题。而当记者继续追问时,汪力成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不作回答。
华立老员工吕莲芳回忆,曾有前华立职工持股协会会长盛忠和面对他们质疑时称,投入保障基金的部分资金后来被用来投资了四个公司,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而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盛忠和也说华立保障基金部分资金被用于投资。
对于上述多名华立集团老员工的质疑,汪力成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总资产和净资产之类的都分不清”。
6月3日,当记者又一次拨通汪力成手机时,他再一次说:“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
上一篇:6月3日股市内幕传闻汇总
更多"华立集团内幕:10年前改制屏蔽员工黑箱操作"...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重庆百货(600729)
投资亮点 1.公司是一家包括百货、超市和家电连锁三大业态的区域型零售公司,公司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