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谋划高质量发展 各地有啥不一样?
推动高质量发展,各地陆续给出了新蓝图。
6月以来,包括广东、四川、贵州、山东、河南等在内的十余省份相继召开省委全会,结合各自省情实际,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
城叔梳理发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多次出现,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对高质量的探索愈发多元。
在“小地方”上建“大城市”的上海,要重点提升经济密度;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广东,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再提升开放层次;想要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四川,提出“一干多支”战略,并鼓励支持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山东强调,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东南西北各省市都要围绕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去做具体的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城叔,从目前来看,各地在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下,更注意突出个性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谋划。
关键词:更开放
借势“大湾区” 构建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过40年的发展,开放的内容不断丰富,格局也有了明显变化——从最初的沿海,到沿江、沿边和沿路再到内地,对外开放的省份不断增加。
6月8日至9日,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就包括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表示,要深化粤港澳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率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尽管目前规划还未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布局,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借船出海。毕竟扩大开放合作,最重要的就是对接先进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事实上,四川作为内陆地区,更需要全方位扩大开放。而当前,四川也正面临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把西部内陆地区推向了开放前沿。
显然,四川正奋力抓住这个机会。6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举行,明确了新时代四川发展的主攻方向。其中,围绕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四川希望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具体来看,就是“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
当然,“四向拓展”并非平均用力。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表示,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在现阶段,要把南向和东向开放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理由不难解释——东向是传统市场,南向是新兴市场。四川省商务厅厅长刘欣表示,这两个方向是中国也是四川的一个重要市场方向,“有很大的人口基数,而且四川跟这些地区有很好的产业互补优势。”
刘欣说,四川要加强和东向区域的合作,扩大与东向的先进生产力承接和巩固传统市场。同时,“东向再往外就是日韩,是我们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表示,往南则是抓住了“要害”——抓南向2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机遇,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深化与南亚、东南亚等合作。
关键词:更协调
强调“一盘棋” 四川将建“经济副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署新一轮重点工作时,多个省份均提到了“一盘棋”思维,明确“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6月24日举行的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同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带动全盘。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张新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山东与先进省市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差距,在于“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体制机制不够创新、改革举措不够有力。”比如,有的部门简政放权搞“选择性”下放,只愿放责任不愿放权力,对部门有利的、含金量高的事项就拖着慢放,没有形成推进合力。
事实上,十九大报告早已指明“不平衡、不充分”这一发展“短板”。若部门之间、区域内部之间能够“形成合力”,将是破题的关键。
全盘考量的,还有四川。在前述全会,彭清华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更不能相互拆台、搞恶性竞争,必须着眼全省“一盘棋”来谋划推动工作,实现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
实际上,四川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题,一直备受期待。四川这次明确提出,要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既要支持省会成都继续做大做优做强,当好“稳定器”和“发动机”,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一个还不够,两三个也不多。”用彭清华的话说就是,谁能担此重任,要靠实力说话。
除了四川,还有一些省份也在构建副中心,比如2017年,山西省发改委提出,山西正在提升太原的影响力,谋划建设山西副中心城市;湖南省人大代表也提出将岳阳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议。
对此,湖北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标准定多少,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定,并建议,省域副中心与省会城市距离最好是在300公路左右,省域副中心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太近的话可能起不到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在集聚中逐渐走向平衡,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许多地区在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是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当下,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4%,成都则超过70%,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窗口期”已现。
多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形成合力”。四川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邓玲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能够更大力度地推动同城化发展,激发更多的合作;陈耀则认为,抱团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不能只靠说”,需要探索新的模式、新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他看来,“利益关系处理好了,行政壁垒就好处理了。”
关键词:更绿色
突破资源瓶颈 提升经济密度
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离不开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的山东此次提出,要坚持腾笼换鸟的思路,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事实上,尽管经济总量已超过7万亿,全国排名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但传统经济占比过大、经济结构相对低端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一席话醍醐灌顶,并进一步明确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海洋、高端装备等在内的“十强”产业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首个站上3万亿台阶的直辖市,上海此番亦明确要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导向,追求更高质量的GDP。
6月27日,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一个新命题——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数次举起纽约、伦敦、东京等地的经济体量、高端要素集聚度等数据,直言上海仍有短板。他还打比方说,“人有高原反应,城市也同样如此,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可能产生‘收缩效应’‘临界点效应’,搞不好就会萎缩”。
对于辖区面积仅0.6万平方公里的上海而言,要在“小地方”上建“大城市”,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提升经济体量和经济质量,就必须强调经济密度,在提高地均产出、人均产出上下工夫。
而对于转型发展中的四川,如何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是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题。此次四川最新明确了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5+1”现代产业体系中,“数字经济”首次被放到了突出位置。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表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是四川目前最有基础、有条件、有支撑冲击万亿级的产业,“代表着最强的‘四川实力’”。
同时,在他看来,数字经济不但可以加速、催化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而且能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四川就能迎来新发展;反之,出手慢,行动缓,就会落后。”
陈耀也提到,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对资源的依赖,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友好、可持续性强的产业。“数字经济本身可以形成一个大产业,它的应用还可以给传统经济‘插上翅膀’,更集约,效能更高。”
更多"都在谋划高质量发展 各地有啥不一样?"...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太 辰 光(300570)
投资亮点 1、公司主要从事光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实现光纤定位、连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