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马扎”引人反思:有些“共享”经不经济?
“2016年,市场交易额约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参与活动人数超6亿人次,提供服务者约6000万人。”一组来自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的数据,勾勒出中国共享经济的超级热度:万亿级市场规模、千亿级融资规模、数以亿计参与者。
大到办公室、健身房、KTV、汽车,小到充电宝、篮球、马扎、雨伞,仿佛万物皆可共享,各种打着“共享”旗号的项目层出不穷,创业者和资本扎堆。然而,“共享+”并非万试万灵。继“悟空单车”和“3Vbike”倒闭后,“町町单车”成为第三家折戟的共享单车企业;“共享电动车”和“共享睡眠仓”上线不久,相继被当地监管部门叫停;“共享雨杀摆上街头,却遭遇无人归还或强制下架的窘境……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的崛起确实带来诸多服务和消费领域的更迭和升级,但这场景也像极了2015年的“O2O”热潮。当时,各种打着“线上到线下”旗号的上门服务层出不穷,上门洗车、上门按摩、上门做饭,甚至还有上门洗脚……当热度过后,很多项目都被证明只是创业者的美好臆想。眼下,被玩坏了的“共享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争议。虽然戴着“共享”的帽子,但很多项目本身既难以解决特定目标用户的持续需求,也无法稳定支撑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甚至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
人们不禁要问:“共享”一切的时代,到底经不经济?
只有“共享”概念还在炒
资本与概念,互相催生。2017年的资本圈缺乏可追捧的概念和风口,“共享经济”是为数不多的还可以炒一炒的领域
共享经济(Sharingeconomy)起源于美国,强调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可以低价享有服务,资源占有者则可以获得收益,各取所需。住宿领域的Airbnb、出行领域的Uber,都是这种C2C模式的翘楚。
随着可供盘活的个人资源达到上限,“共享经济”的边界开始被扩大。越来越多的B2C 创业项目出现,通过集中采购或生产大量物品,然后出售其临时使用权获得回报,高度近似“分时租赁”模式。来自美国的共享办公企业WeWork、共享汽车企业Zipcar,以及中国的摩拜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企业,迅速崛起,估值动辄上百亿美元。
共享经济火了,各种“共享”开头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很多是搞噱头、博眼球。例如,一家出租图书的店铺摇身一变自称“共享书店”,另一家网吧则自称“共享游戏机”“共享电脑”。还有,某公司在北京部分公交站台投放的“共享马扎”。该项目负责人承认是营销噱头,共享马扎实际是一款互联网“小广告”,虽然最后流失一空,但成功为公司的主业——机场接送服务做了宣传。
对于各种似是而非的“共享经济”,消费者并不买账。最近在上海市闵行区的中春路上,开出一家“共享洗车”店,洗车需预约,6元/次。但在一些市民看来,由商家提供场地和设备,消费者自己动手洗车,这不就是自助洗车吗,只不过时下“共享”之风兴起,原来的自助洗车披上了“共享”的外衣。类似的还有“共享纸巾”。今年7月,广东省中山市的美食街、医院等一些公共诚,出现共享纸巾机,微信扫码免费领一包,再领需付费。消费者质疑:这不就是纸巾售货机吗?和“共享”有什么关系?
被质疑的还有上海地铁站里的“共享雨杀。这款名为“摩杀的雨伞租借设备租借后,超过7天不还的,就扣除39元押金,默认自动购买。虽然项目创始人表示“初衷是便民,不是想卖杀。但记者在共享雨伞投放的地铁站随机采访,很多人认为这种模式就是“卖杀。
遭到一些投资人质疑的,还有此前被热议的共享充电宝。“虽然充电宝是刚需但共享充电宝则不一定,随着电池技术演进,充电宝的使用频次必然会下降。”记者梳理发现,自从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的的融资消息放出后,没有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公布具体数据量,近一段时间也再没有融资消息,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不免怀疑,“是不是数据的增长根本无法匹配估值”。
互联网业内人士分析,资本与概念,从来都是互相催生的。2017年的资本圈缺乏可追捧的概念和风口,“共享经济”是为数不多的还可以炒一炒的领域,就催生了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共享项目”。
创造需求还是解决需求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享经济要发展,既要找准用户核心需求,也要在实现方式上不断优化
“场景”和“需求”是互联网创业项目路演中经常提到的字眼。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放眼共享经济领域,无论是由个人到个人的C2C,还是企业到用户的B2C,成功的项目大都解决了用户特定场景下非常明确的需求。
愉悦资本创始合伙人、小猪短租投资人李潇认为,共享汽车和共享办公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全新定价模式的商品或服务。传统的汽车租赁,按天计算,现在的分时汽车租赁,可以按小时算;原来的办公空间,要按年计算、整片租赁,现在是按天、按工位计算。共享单车则创造了独特的、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花更少的钱和时间,解决三四公里以内的短途出行需求。
当出行领域、住宿领域的市场已经一片红海之时,一些有刚需的细分领域,又出现抢眼球的“共享”。本月初,北京部分小区出现切入社区场景和运动需求的“共享健身房”。这种迷你的健身房与迷你KTV模式类似,5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只能容纳1至2人,配置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采用智能门禁和运动仓内置电子屏,运动器材主要分跑步机、动感单车等。消费者可使用手机应用程式线上预约、扫码开门,整体配置以自助和智能化为主题。使用者每分钟付费0.2元,但要预缴99元押金。据悉,运营方已获得两轮数千万元融资。
业内人士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健身确实是刚需,但除了运动本身,还有社交休闲的需求。这类健身房现在或许可以借助共享的风口获取一部分用户,但获取大量长期的忠实用户很难。
“产品本身不是需求,而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说,共享经济要发展,一方面要找准用户在生活中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在实现方式上不断打磨优化,有时候并不是人们没有这个需求,而是产品的使用体验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项目投资不能只听故事
面对很多项目重资产高成本的挑战,投资人不能只听故事,项目基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收益,必须能够带来商业想象空间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分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2016年房屋服务、出行服务、家政服务成为大部分网民对互联网共享资源的主要需求。
中国已成为WeWork共享办公空间在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常“共享办公空间的更大意义在于共享服务和共享发展”。WeWork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李凯先说,WeWork上个月已设立中国公司,弘毅投资、软银集团领投5亿美元,将全部用于加速拓展中国市常
中国WeWork目前已进入北京、上海和香港,并计划在未来一年进入3至4个新城市。一位创投业内人士看来,以共享办公空间、共享单车为代表的B2C模式,产品基本标准化,复制性强,可以通过B2C的方式快速“跑量”。由于缺乏相应的壁垒和门槛,各家最终比拼的还是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
“投资人不能只听故事,项目基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收益,必须能够带来商业想象空间。”共享单车在发展初期,对盈利前景有过很多美好设想,押金投资、广告发布、用户数据应用,都曾是预期的盈利点,但最终梦想成真的并不多。共享办公空间也同样面对重资产高成本的挑战。
共享经济考验社会管理
如果不加控制,今年单车投放总量将近2000万辆,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共享经济诞生之初,有一个美好的价值诉求——希望用更少的设备数量,服务好更多的人,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但随着竞争加剧,商业的本质凸显,“经济”自己的同时,却不“经济”整个社会。
目前,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已“泛滥成灾”,无序停放,甚至堆积成山。非但没有提升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反而占用资源,产生浪费。
有媒体调查显示,如果不加控制,今年单车投放总量将近2000万辆,报废之后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相当于5艘航空母舰结构钢的重量。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根据普华永道旗下的管理咨询机构思略特发布的《2017中国共享汽车现状与趋势报告》,截至今年7月初,国内注册运营汽车分时租赁的企业达300多家,车辆规模3万辆左右。其中投放车辆超500辆的23家企业,预计未来5年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将以超过50%的增幅继续发展。除了这些企业面临着汽车牌照问题,充电桩、停车位也给城市公共配套资源带来挑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交通管理部门虽然都对共享汽车持支持、鼓励的态度,但各地都未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
对于消费者来说,低价的“共享经济”也越来越少。汤姆·斯利在其2017年出版的著作《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指出,当下的大部分共享经济公司事实上是先打着“分享”旗号,通过种种方式逃避监管,一步步压低使用其平台劳动者的报酬,从而可以切入某个成熟市场中收获较大市场份额,逐渐形成垄断,最终获得巨额利润。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滴滴、Uber还是Airbnb的发展,都与这一路径高度吻合。
下一篇:谨防“共享经济”成“共乱经济”
更多"“共享马扎”引人反思:有些“共享”经不经济?"...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湘邮科技(600476)
投资亮点 1.公司是邮政行业软件支撑企业,一直以来注重自身软件研发,通过公司几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