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仍面临下行压力
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一些中小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盈利挑战,行业企业加速分化,外贸不平衡现象未见好转。业内人士预计,我国外贸仍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订单“胶着”状态未见好转 行业企业“两级分化”格局加剧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年末这一态势仍未见趋势性好转。从近期披露数据分析,粤、苏、沪、浙、鲁等外贸重镇进出口额不同程度走低,贸易不平衡、结构不稳定等矛盾突出。广东等省进出口增速落差拉大。江苏省近期出口商品结构“倒挂”,服装、箱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幅达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却仅有0.9%。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说,高附加值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量比例仍偏小,比较优势未形成。
一些企业持有出口订单形势恶化,“赔钱赚单”现象明显。江苏多位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需求低迷及欧元贬值等原因,欧美传统市场订单下降,成交萎靡不振,提价难度增大。“原材料价格下降,采购商压价明显,就算有单,企业为保市场也不得不亏损报价。”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是由中粮集团、美国ADM和新加坡WILMAR共同投资的外商独资企业,总经理黄群山说,“订单不乐观,即使贸易量上去,销售额却在下降。”
行业企业加速“洗牌”,“两级分化”明显。青岛即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在纺织服装出口整体回落局面下,这家2万人的大企业依靠与优衣库、沃尔玛等品牌的稳固产业关联而平稳增长,与大部分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反差明显。“这种趋势带动外贸企业'两极分化’,即大企业进一步注重品牌和渠道,中小企业在数量减少同时,将进一步偏向制造加工环节。”江苏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说,部分传统行业下行态势和部分新兴行业上行态势“双加快”局面愈加凸显。从广交会情况看,以服装、家具等为代表的轻工行业承压较重,多数企业表示经营困难,但以消费类电子、智能终端、光伏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活力显著,态势良好。
——三因素致我国外贸“劳心费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处于转型期艰难时刻的中国外贸而言,结构升级仍需较长过渡期。这一阶段,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劳动力成本攀升、货币市场震荡等是制约进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外需市场不振引发接单困难。纵观国际市场,主要经济体复苏仍处不稳定、不均衡状态,除美国增长势头相对较好外,欧盟、日本等复苏仍面临较大压力。“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对我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冲击较大,增速明显回落。”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贺军说。企业家亦普遍反应,外需低迷带来的接单难短期难转。苏州新大地五金制品、苏州市宏伟电器等企业表示,公司主要市场在欧洲。欧洲经济疲软及欧元贬值导致客户利润下降,订单取消或拖延,一位波兰客户订单量同比下降三成。
综合成本走高吞噬传统优势。综合成本居高不下,传统竞争优势削弱,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涨是消磨企业竞争优势的主因,制约了外贸企业扩大生产和出口。霍建国说,虽然近年我国出口质效有所提升,但依靠价格优势竞争的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另外,我国企业竞争手段还未深入国际市场,主动营销、发现市场需求能力亟待提升。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成本指数上升到96,仅比美国(100)低4%。日本东京商工调查数据亦显示,今年4-9月因“中国风险”倒闭的企业为4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0%左右。在这些企业中,原因最多的是成本提高,占比约80%。
货币波动放大企业价格风险。霍建国说,欧盟、日本实行的QE政策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对我国外贸造成不利影响。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人民币近期持续贬值,总体利于出口业务,但也引发客户杀价,有些降幅甚至超过贬值幅度。江苏宿迁一位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从下单到结清货款需要过程,企业很难判断人民币长期汇率走势,往往在降价中犹豫,影响接单。不少客户也变得交易谨慎,有的延迟付款,无形中增加合同履行风险。“今年以来我国进口值降幅持续加深,主要受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赵晋平说。
——无“崩盘式”风险 “稳增长”冲击或加大
采访中,多数企业认为,尽管有各种压力存在,但我国外贸竞争力依然稳固,产业不存在“崩盘式”风险。中国机电商会综合部主任白雪峰说,尽管出口增速放缓甚至部分时段出现负增长,但我国机电商品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要注意到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要过分悲观。”
企业则表示,外部波动因素对我外贸产业“稳增长”冲击或将进一步加大。南宁美沃斯商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简一文认为,国际整体经济环境不好,将使中国外贸下降趋势持续。一些人士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仍存在贬值压力需要释放,国际政局动荡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趋势仍将延续,对我经济造成输入性通缩风险加大;TPP协定虽然前景不明朗,但也对我部分产业特别是外向型服装纺织企业产生较大影响,转移转产动力增强。如何依靠国内政策因素弥补可能形成的外部冲击损伤,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一是注重保持外贸政策稳定。部分企业认为,亟待合理稳定外贸预期。预计明年外贸正增长压力尤存,广东一位企业负责人说,“若继续坚持较高增长目标,可能会造成一些地方外贸政策动力扭曲,带来诸如'拼财政补贴买出口额度’、贸易套利等弊端,不如通过合理增长目标减轻地方压力,保证稳增长举措有效落实。”
二是细化完善稳外贸政策细则。多省基层商务工作者反应,一些外贸稳增长措施因缺乏配套细则难以落实,宜进一步完善。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口岸查验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查验没有问题的免除企业吊装、移位、仓储等费用,此类费用由中央财政负担”,但由于没有实施细则,各地难以操作,政策无法落地。广东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局贸易救济处处长岳阳认为,要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研究。“2016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于市场经济条款替代国即将到期。到期后,我们的应诉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等,宜尽快纳入研究重点。”
三是产业合作提质扩面。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赵明龙认为,中国制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可考虑将中方的技术优势与东南亚国家的廉价劳动力优势结合,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争取更多基础设施投入,打通沿海产业带。利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以产业合作为纽带,形成海洋经济供应链、产业链与价值链。浙江省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汉东说,跨境电商在保税进口、拉动消费等领域效果明显,建议通过B2B模式促进一般贸易出口,减少中小企业出口中间环节。
下一篇:2016年货币政策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