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潮调查:部分小企业暂缓复工 一些国企局部复工
一推再推后,中国的企业即将迎来2月10日的全国复工日。从1月31日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近30家大中小型的各类国内外企业,多数企业正面临复工后的抗“疫”难题,一些企业缺乏应对“疫情”的生产经营预案,短期内将影响到企业对“疫情”的免疫力,长期或将制约企业实现年末设定的生产经营目标。
复工遭遇难题
2月7日,离地方政府要求的复工日还有三天,在深圳工作的蒋先生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告知复工日再往后延续一周至2月17日。几乎同一天,在北京工作的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吴先生,接到公司群发的短信,10日复工后每个部门将只容许四分之一的员工上班。
这并非个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小微企业已自发选择暂缓复工,一些大型国有和外资企业局部复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公司没有充足的防“疫”物资——口罩,是大部分企业不得不自主延迟或者放缓复工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准备好充足的抗“疫”物资,是企业应对重大“疫情”中预案的重要内容,但国内的不少企业准备并不充分。
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被宣布“人传人”,与湖北临近的中部某省,某地方国有企业已经在1月20日对病毒进行布防,并在22日确定隔离政策。但即便如此,1月31日前,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疫情”发生在工厂后的生产生活应对预案。
1月29日至今,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近30家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有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外资企业,还有一些地方国有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不同类型公司在“疫情”应对上表现各异,外资跨国公司大多很快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疫情”预案,覆盖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中国的大型企业制定了保障员工安全的“疫情”应对手册,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在员工中广泛传播,并成立工作小组,按照上级要求,下发应对“疫情”的文件,但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出台针对“疫情”扩散后的应对预案,对生产经营的预估不足;绝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应对“疫情”的预案。
北京的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咨询机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跨国公司的HSE(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制中,都有危机手册和预案制度,危机机制中通常都有可操作的措施,应对各种层级的风险,一些企业甚至会在平日里进行模拟演练,“疫情”只是危机的一种,但国内企业的应急储备相对较弱。
小微企业对“疫情”的免疫力更弱。北京的一家专门给中小企业做培训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培训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几乎没有企业主制定公司的“疫情”应对预案,大多跟着国家政策走,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现金流、员工管理等方面形成压力。
2月8日,深圳的一些小微企业主动将上班的时间再延后一周,至2月17日,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做全面复工的准备,个别企业不在政府限制的2月10日复工范围内,已于2月3日提前复工。
深圳华为的一位员工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公司在2月3日已经复工,除外包和外协人员外,正式在编的工作人员已开始工作,一些从外地返回深圳的员工按照要求实施7天或者14天的隔离。
“公司每天给上班的员工发放两个口罩,也出台了严格的‘疫情’期间的工作手册,对每一个办公场所的消毒和员工的行为都有明确要求,办公区有消毒水可以用。”她说,现在办公室的人员不是很多,比较担心2月10日全面复工后的情况。
湖北之外,全国各地正迎来复工潮,抗“疫”的压力将从个体、社区向企业转移。
亟待缝补的“防护服”
一边是“疫情”,一边是“经营”,应对“疫情”的完善预案,是帮助企业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点的“防护服”,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缺乏完善的预案,企业管理层的负责人普遍面临较大的抗“疫”压力。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咨询机构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企业管理层的执行力,会影响到“预案”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预判,需要管理层提前部署应对方案,但中国的一些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上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
德勤在两份不同的报告中分别指出,“疫情”之下,企业可能会面对各方面的战略和经营风险,比如原材料供应延迟或中断、客户需求变化或者成本上升、物流短缺导致交付延迟或无法交付、员工健康安全防护不足、人力短缺,以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结算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等。而外资企业在制定全面应对政策和实施沟通以及为疫区员工提供心理及物质援助方面行动最快;国企/央企在第一时间统计所有员工情况及疫区员工监测,并成立疫情应对专门委员会。
一些在春节期间保持生产的行业,如石油化工、钢铁等企业,都遇到由“疫情”引发的交通运输不畅的问题。一些企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由于运输受阻,企业的原材料供给跟不上,一些成品也没有能够及时运输出去,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压力。
部分企业已调整生产经营目标。德勤在一份对1232家公司的调查报告称,46%调研企业计划调低2020年业绩指标;其中,14%外资企业计划大幅度调低业绩指标,高于国企/央企(9%)和民营企业(11%)。还有超过六成的民营企业维持全年的业绩指标不变。
民营的小微企业或将是本轮“疫情”中免疫力最弱的企业。北京屹德明企创始人李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民营企业要抓住市场中新的机会,比如市场竞争强度、人力成本等降低的机会,做好开源节流、稳定核心团队的工作,创新商业模式,加大线上转化力度。
“疫情”还在延续,复工“潮涌”之下,一些企业开始反思,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部分中国企业表示,等“疫情”过后,将总结企业应对“疫情”的得失,希望能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
采访手记
“疫情”应对能力不足凸显企业危机管理缺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疫情”面前,有多少工厂正在“裸奔”?有多少企业没有应对“疫情”的生产经营方案?
1月31日,距离2月3日的复工还有四天,一家大型地方国有企业董事长问记者,你有没有可以借鉴的预案,针对复工后公司出现“疫情”后应当如何应对?他担忧着即将临近的复工日。
1月20日,知名医学专家钟南山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以人传人,1月31日,中小企业暂时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或在情理之中,但当这个询问出自一家大型地方国有企业董事长,记者心里咯噔了一下。于是开始通过各种途径,询问熟悉的国内外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咨询机构,是否有相关的应对预案。
问了一天后,结果让记者悲观。此时,距离2月3日的复工日,只有两天。
截止到2月2日晚间,记者问过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出台公司出现“疫情”后的应对预案,其中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大多参考政府部门的指导意见,发布一些员工防护的措施,却并没有针对企业生产运营的保护性实施方案,中小企业,几乎没有相关的“疫情”发生后的应对方案,甚至连“防护”措施也没有,他们在等着政府下发复工的通知。
企业没有应对“疫情”爆发的生产经营方案,意味着一旦全面复工,将有一群没有穿“防护服”的企业,在生产线上“裸奔”。
外资企业和外资机构的人告诉记者,大部分的外资企业都有完善的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体系中有危机手册和预警制度,由传染病引发的“疫情”只是危机的一种,大部分大型的外资公司将在手册的基础上进行延展。
但出于种种原因,外资公司并不乐意向同行分享公司的实施方案,所以记者并没有能够找到可借鉴的成型方案,不得不转向大量地查询各种国内外的资料。
查阅外文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在这些发达国家疾病控制部门出具的资料中,有一些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指导方案,这些条款中不只涉及到员工的防护,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外部生产合作方、社区、医院等的协调以及对员工的关爱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措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备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记者还查到了一些外资咨询机构,给到中国企业的复工建议,但在查找国内资料的时候却只能找到疾控部门,给企业和员工的一些防护措施,并没有“疫情”出现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应当如何组织应对的实施手册。
2月1日上午,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记者决定依据已经查到的一些资料,开始创作式撰写企业的“疫情”应对手册。好在有研究重大危机事件管理的专家指导、有外资咨询机构的朋友对记者撰写的并不成熟的分级方案,反复多次给出修改意见、有企业的董事长从实践操作层面的建议,最终在2月1日晚间做出了初版,并发送给朋友圈里的一些专家、企业、医生进一步提修改意见。
陆陆续续地,两天里,改了10个版本,到2月2日晚间,才做出来最终成型的定版,赶在2月3日复工之前传给了朋友圈里的一些企业董事长。
整个过程,收集信息的难度远远超出预期,收集到的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下发的文件,大多参考政府部门下发的防疫文件,甚至一些企业会将政府下发的文件转发给记者,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几乎都没有应对“疫情”的预案。
为什么会出现预案难求的情况?或许是中国不少企业长久以来的痼疾,大部分企业应对危机能力的不足,未能充分评估各类突发风险,包括“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不能及时制定应对预案,以减小冲击。
中国曾经面临非典和甲流传播的风险,撰写方案过程中,曾试图寻找国内企业应对非典和甲流的预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或许这些方案在权威的部门处,无法分享,或许是记者努力不够,但确实没有找到。
一些国内企业的负责人说,对于重大公共事件,政府会下发相关的文件,企业应当遵照执行。这没有错,但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政府只会给出一些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并不会出台适合不同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细则,企业需要有自己的“防护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正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公司,大多都有相对系统的“HSE”管理体系,但在本轮“疫情”下,企业对“疫情”和市场的应对能力,折射出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管理上的差距。缩小差距,非“一时之功”,需要企业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尽快对标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而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也是其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疫情”还在蔓延,本组稿件见报日,中国企业已经迎来2月10日的密集复工日,希望此刻,他们比一周前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观 点
德勤:中国企业应进一步提升危机处置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中国企业的危机处置能力正面临“疫情”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以提升企业应对“疫情”的免疫力。德勤的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透露,德勤对一些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国企业在政府要求和自发下,已经建立了应对机制,但是这些重大突发事件覆盖的范围和领域仍不够完整和充分,特别是对于类似SARS、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德勤在一项针对全球企业家的“企业风险管理调查”中称,76%的风险管理工作者认为,如果重大突发事件明天发生,公司可以进行有效应对,但仅有49%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情境”制定了相关手册并开展了预先测试,另有32%的企业开展了“重大突发事件模拟演练”或培训。
近年来,中国与风险防控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如法律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行政法规层面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管理办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德勤的人士表示,随着法律的完善,中国的央企、国企以及大型的民营企业等很多实体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为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部分企业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但对于类似SARS、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企业仍需重新审视,建立与完善应对措施与机制。同时仍有部分企业在重大风险,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部分企业对风险缺乏足够重视,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存在侥幸心理。
德勤的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应借鉴国际企业的一些优秀实践经验,完善应急处置能力。
首先,中国企业的应急治理机制的执行力度不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虽然第一时间形成应急小组,出台并启动“紧急情况应急预案”或者“业务可持续性计划”,但在执行上尚需加强力度,确保企业各个层级都能落实到位。
其次,中国企业大多缺乏全方位对涉及重点风险领域排查,如员工、外包方、政府、公众、供应链等多个方面的风险都应进行排查,并提前对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分类。
再次,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不足。如应对突发事件下的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管理方面很少应用,效果也不好。
最后,中国企业应对风险的配套保障力度不够。如远程办公的数据和信息安全、医疗卫生保障物资的提前储备等方面。
而中国企业在应对危机预案的设置和处置上,虽然部分企业表现出较强的执行能力,但在面对本轮“疫情”下,企业在应对“疫情”上还存在不足。
德勤的人士指出,中国部分企业及时发布应急工作方案并持续更新,建立应急治理和管理机制并明确分工,密集发布管理要求,疫情防控工作细致入微,同时建立了疫情防控考核机制并严格执行,对防疫物资保障有统筹与安排,但是也不可否认,在面对这种重大的全国范围内的疫情,中国企业既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压力,也面临着来自资金链、供应链、客户、市场等相关方面的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在应急处理上难免会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相信经过本次面对疫情的历练,中国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经验,未来也会做得更好。
上一篇:2020国债发行时间表及利率 2020年3月国债什么时候发?
下一篇:要复工了!深圳北京突放“大招”!
更多"复工潮调查:部分小企业暂缓复工 一些国企局部复工"...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东珠生态(603359)
投资亮点 1.生态湿地龙头,订单大幅增长。公司主营生态湿地和市政绿化业务,是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