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板块:长期看10倍增长空间
近期市场关注度都聚焦在中小市值标的,但如果把A股拉长时间来看,涨幅靠前的行业里,一定会有消费和医药。消费里白酒已经聊得比较多,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医药板块。
医药有非常多细分赛道,包括制药、CXO、器械、医药消费、医疗服务、中药等等,但其中最受全球投资者关注的肯定是制药领域,尤其是创新药。
国内创新药发展已经有段历史,从Me-too、Me-better,再到First-in-class,对医药企业的创新要求大大提高,同时正在打开更为庞大的海外市场。
首先,回顾下国内药品发展历史。
刚才提到三个概念,可能有些朋友不是很熟悉。简单做个类比:隔壁卖烧饼,我也卖烧饼,叫Me-too;隔壁卖烧饼,我卖肉馅烧饼,叫Me-better;这条街还没人卖烧饼,我第一家卖,叫First-in-class。
基于此,就能把国内医药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10年,Me-too崛起。那时候只要把国外仿制药拿过来,作为品牌仿制药做下就可以躺着赚钱,由于基本不需要创新,直接带动了一大批医药企业扩张。
第二阶段是2010-2015年,Me-better爆发。就是国外有个创新药,不能把这个药完全仿制,但是微调下药物成分避开专利就可以。由于海外已经都摸索完成,因此研发成功率很高,赚钱也不难,仿创药成就了很多大市值龙头药企。
第三阶段是自2015年之后,随着医改的往前推进和社会发展,医药行业进入First-in-class主导阶段。做首仿药或者仿创药都不行了,必须要做真正创新。
首创药起步比较艰难,但一旦做起来,市场增速和空间都是新的天花板,近几年就能看到明显变化。
一方面以香港18A企业(相对A股而言比较有代表性)营收总额为例,2019年总计是40多亿、2022年已经超过254亿,今年预计能够超过400亿。相当于5年时间翻了10倍,并且往后增速应该会继续高增。
另一方面是看国内创新药IND受理量,2018-2021年的年均复合增速超过50%,去年受医药“寒冬”影响略有下滑,但2021-2023年至今的复合增速也有17%。
其次,创新药转型的背后离不开政策引导。
以前看消费和看医药,有些逻辑是能够相通的,但自从2015年开始深化医改后,医药行业慢慢转向创新药品,这时候消费研究员就难以驾驭,原因是根本逻辑发生了变化。
医药行业的政策措施比较多,这里就聊两个影响较为重大的政策,分别是二次医改时的上游药监局药审改革和下游医保局支付改革。
先看上游的药审改革,相当于是给创新药做了供给侧改革。
一是优先评审制度。原来某类新药能有18种加速上市的使用情形;现在最新药审只剩下了5种。好比原来加分项很多,但现在只有特别突出的才给加分,口子明显收紧。
二是先发优势变强。原来优质药品A能在二期临床后直接上市,后面再补数据,不用花钱做三期临床,那其他类似产品B或C也能直接效仿;现在A依然能够优先上市,但B和C必须要做完三期临床后才能上市,那A就能领先更多时间。
三是潜在竞争变少。原来新药A对标着老药C做临床数据,发现效果更好后上市,新药B想上市也只需要胜过老药C;现在是新药A如果打败老药C上位后,新药B必须以新药A作为对标,打败新药A才能上市,难度大大提升,于是很多药企就会互相避开适应症。
四是新药诉求变强。原来药企基本是单打独斗,自己去做研发和申报;现在只要是价值足够高、性能足够好的新药,监管等部门会在临床阶段和药企全程沟通,一起去做流程加速,帮助她们尽快上市。
说了这么多,这些改革措施其实都指向同个方向,就是强者恒强。越早上市且价值量越高的新药,优势就会更大,后来者想上市只会越来越困难,这就会导致企业不再想办法做仿制药,而是真正去做优质的原创药品。
再看下游的支付改革,相当于是把医院从利润中心变成了成本中心。
这个解释起来不容易,就用前后看病经历做推演吧。说明一下,这里完全是假设情景,兄弟姐妹们能意会即可。
原来到公立医院看病,医生可能会给你开3-4种药,其中有一种是对症下药,另外2-3种是辅助用药,原因是这样医院收益会增加。
以后到公立医院看病,医院可能会多开一些高价值量的药品,尽量少开一些安慰类型的药品,原因是开多了还要自掏腰包补上成本的钱。
同时,整个产业会从获得感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老百姓不仅是有药治病就可以,更需要有提高生命质量的新药,要有临床价值,这也是驱动新药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三,创新药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出海逻辑。
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药企都是欧美公司,比如礼来、诺和诺德、强生、辉瑞、阿斯利康等等,大部分新药也都是出自于这些巨头,然后去赚全球生意的钱。
国内以前都是仿制或仿创海外新药,现在国内自主研发新药后,能不能出口到海外去呢?
说实话,在2015-2020年时期,出口海外非常困难,确实有很大差距。但自2021年开始,各家上市公司都在推进国际化进展,给国内新药交付“首付款”的海外药企越来越多。
这里借用券商的整理表格,可能会更直接一些。
有个数据,光今年11月份,就有不少药企获得海外上市批准或许可。
比如: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特瑞普利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获得FDA批准,金斯瑞生物科技向诺华制药授予全球独家许可,和黄医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亿帆医药生物创新药Ryzneuta获得美国FDA的上市批准等等。
相信从明年开始,出海浪潮会更汹涌,参与的药企和药品会更丰富,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不同靶点和不同类型的新药,都能授权到海外。
当然,海外药企的辨别能力很强,她们会在里面进一步挑选优质创新药,可能一般首付款是5000万美元,遇到特别优质的新药就会给到5亿美元。
为什么说出海很重要?因为如果出海顺利,那么创新药的市场空间就是成倍扩张。
国内创新药市场空间在2000亿左右,其中近50%被国外药企占据,假设到2035年市场规模增长到1.5万亿,且国产化率有所提高,保守按60%份额,就是9000亿营收规模。
海外创新药市场空间是5-6万亿,其中基本没有我国新药贡献,假设到2035年市场规模增长到12万亿,且国内新药有占据一定份额,就按10%比例算,就是1.2万亿。
也就是说,假设国内创新药出海顺利,那么国内药企的对标市场将从现在2000亿左右,增长到2035年近2.1万亿,接近10倍。
在国内创新药行业走向自主原创和全球化的阶段中,肯定会诞生出一批世界级药企,哪怕其中有些药企已经有百亿规模,在未来上涨到千亿规模也是很有可能的。
最后,落实到投资层面。
港股18A药企大部分都还没实现盈利,讨论估值的合理性比较困难,但从A股创新药指数的PE估值而言,现在已经明显处于低估期间。
为什么估值会跌这么多?最典型有几个担忧:一是医改,有投资者认为破坏了定价体系;二是集采控费,觉得医保没钱可能就没什么增长前景;三是内卷,创新药做得太多可能会逐渐开始卷起来,最后新药也没什么收益;四是FF,这个比较敏感就不多展开了。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偏中短期的角度,创新药板块还是需要从更长期视角去观察。
比如控费更多是“腾笼换鸟”,把仿制药费用腾出来扶持真正的优质创新;比如竞争是加速产业升级,头部药企会想办法做差异化,原创药质量提升就能有国际竞争力;再比如FF,实际说明药品临床价值并不强,而只有真正优质创新才能减少内耗,促进公平竞争。
每次医药板块下跌,都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但其实医药需求还是很硬,住院人均费用和门诊次均费用都在每年稳步增长,行业根基依然稳健,政策更多只是结构性扰动。
至于龙头企业,想要优选确实不容易,看懂一家创新药企业需要一定专业性,并且未来创新赛道内部会不断分化和变化,对新药研发管线要跟踪得很紧密。
市场大概将创新药企分为两类:
一类是平台型创新药企,并且国际化不断加速,龙头公司有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复星医药、科伦药业、和黄医药、先声药业等等。
另一类是针对单个技术方向突围的药企,弹性空间比较大,龙头公司有康方生物、科技药业、荣昌生物、迈威生物、科伦博泰等等。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创新药赛道的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国内药企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有所起色,往后还会向新药出海不断努力,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上一篇:首款国产LPDDR5存储芯片来了!一文纵览产业链公司名单
更多"医药板块:长期看10倍增长空间"...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达安基因(002030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