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伤透了心vs意外之财
“在投资者了解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某些优势之后,我们很难说,8.51万亿的规模是单凭渠道优势打赢的一场胜仗。”一位基金公司副总坦然承认。
基金半年中考刚刚过去,失落的基金业绩表现给基民造成的心里创伤似乎并不比当年的熊市要轻。各类型基金在上半年悉数下跌,唯有货币型基金获得了1%左右的整体正收益,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中,平均亏损分别近7%,同时还有14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偏股基型基金的整体业绩跌幅超过10%。
“伤透了心。”原本以为这只会从吃了亏的基民口中道出,而没曾想在工行这位理财经理小婧的口中蹦出的这几个字,也如此“情真意切”。
据她介绍,今年卖基金不比2008年熊市时容易,一方面不少老基民仍然套牢在高点,另一方面今年的震荡市并没有体现基金所谓专家理财的特长,就连一贯稳健的债基都整体亏损。
确实,从基金的实际募集情况看,确实冰火两重天。今年来,除了保本和分级基金受到一定的投资者追捧外,股票和债券类基金发行阻力颇多。6月,多只指数、QDII基金募集规模竟不超过10亿元,其中不乏拥有品牌和渠道实力的大公司。
“说句实话,一年下来,债券基金近几年整体几乎能保持在8%甚至更高的平均收益水平上,而银行理财产品比较短期,高收益一般出现在季末、年中和年终几个节点,不一定能续上。但是,客户现在只要听到"基金"二字,基本上就不再让你说下去了。”小婧显得很无奈。
与基民受伤后的自然回避相比,很多投资者转而对供应量大、收益率高且稳健的银行及信托产品有了独特的偏好。
“之前一直喜欢存活期,后来发现很多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5%甚至更高,也就是7天不能拿出来。”对于宅女钟敏而言,在网上银行轻轻敲击键盘就能轻易赚到高出活期存款10倍的利息,岂不是一笔意外之财?
在银行理财产品当中,我们确实可以轻松找到年化收益率高,同时流动性也不错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例如,北京银行(601169)一直发行名为“人民币 ××天SHIBOR挂钩理财产品”,该系列产品有7天、14天、1个月和3个月几类期限。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上半年到期理财产品中收益率最高的前25款产品中,北京银行旗下产品占9只。其中,1月底发行的一款14天产品最终收益率为8.2138%,同为1月底的一款1个月产品为7.8892%,6月底发行的一款产品为7.7267%,均达到预期收益率。
除此之外,包括工行、建行、招行等几乎所有商业银行均有类似货币、债券类的理财产品在售,且多呈现短期化、不定期滚动发行趋势,且收益率通常均保持在4%至6%上下。
“其实以前季末时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会提高,但总归是平时2%至3%甚至高到4%至5%,今年明显不一样了,平时4%至5%,季末会到6%甚至接近8%的水平,基金自然没法比。”钟敏告诉记者。
而且更有趣的是,这些产品很多都出现长、短期产品收益率倒挂的现象,即短期产品收益率反而高于长期产品。
业内专家分析,由于今年来六提存款准备金率,资金池的水量有限,商业银行为达到存贷比考核的监管要求纷纷下足功夫,通过提高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率,尤其在季末时大幅提高短期限产品的收益率就是无奈中的“捷径”之一。
同时,在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专属理财产品中,不难觅到房地产信贷类产品的影子。
“高净值的资产客户都对资产保值有很高要求,而且他们对理财专业知识有一定涉及。原本在基金中套牢的客户确实更加青睐我们给他们设计或专属的稳健类产品,一些通过我们审核,资信较高的当地房地产企业也存在融资需要。”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私人银行部的小郭透露。
除此之外,具有绝对收益率吸引的房地产信托更多存在与各家信托公司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与基金争食着更高端的客户资源。
上一篇:从《华尔街》到《武林外传》的投资思考
下一篇:“僵尸基金”游走 基民救赎之路是弃是留?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