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社保政策被钻空子 骗保事件是怎么回事?(2)
漏洞
在吉林市,代办社保并不是一门隐秘的生意。
在吉林市江城剧场小商品批发市场,所有商贩都知道那个卖袜子的“二姐”时香勤可以办社保。在桦皮厂、丰满乡,甚至是遥远的蛟河农村,总能找到几个亲戚或邻居“挂靠到厂子上”,每个月有开支。
据知情人透露,以刘沁一为核心的代办社保团队,从多年前就开始做这门生意。
吉林社保诈骗案件中部分委托人的参保文件资料。 翻拍/霍思伊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兼国务院东北办原主任张国宝指出,东北国企改革的难题之一,是改革重组中出现的大量冗员需要安置,解除冗员职工和国有企业的关系需要付出巨额的成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下半年,吉林省启动试点,厂办大集体职工和“五七家属工”(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毛泽东“五七”指示,进入企业不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家属),可以通过一次性足额补缴的方式,接续基本养老保险。
作为在全省推开的试水之策,相关文件中特意提到,“各试点地方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做到“严肃政策,严密程序”,尤其是对身份审核,需要可信的原始材料。比如,“五七家属工”的身份审核材料,包括企业工商注册登记证明、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企业的批件、参保情况证明、企业工资名册、职工工资条等。
这一试点仅仅持续了半年,至2010年10月底结束。2010年12月,吉林省又发布了《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办法》,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吉林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张林等人在调研该市当年落实政策的情况时曾指出,退休档案是记录参保人员缴费、确定其待遇标准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档案一直由企业负责管理。而由于改制和破产企业较多,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很多无人管理,档案遗失、残缺、损毁、私自涂改的现象严重。
政策执行之初,申请人身份认定主要根据历史资料核实,比如职工名册、工资台账、会计记账凭证、工作证、劳动力调配证、企业集资凭证、个人借款借据、奖状、照片,或者申请参保人员的配偶、子女和直系亲属档案记载等各类历史实物证据。
但对很多申请人来说,出示这些资料非常困难。尤其对厂办大集体而言,诞生之处是为了解决国企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在用工时手续极其简略,有的只是签个字就入职,更谈不上档案管理。
因档案丢失而无法申请社保的人过多,一度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后来,在现实操作层面,审核的条件被放宽,比如由同事证明身份,甚至申请人在厂门口的照片等也可以当作申报材料。
由于手续简单,审核粗糙,很快出现了伪造厂办大集体工人或五七家属工身份进行参保的情况,途径就是制造假证明、工资条,以及假花名册等。“挂靠”生意由此产生。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特殊群体的生活困难,是好事,但在过程中被钻了空子。
张依群指出,当时,一百个人的厂子最后却解决了四五百人的社保,对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因此,这个政策于2014年被取消。
有接近刘沁一的人士称,正是从2011年左右开始,刘沁一等人利用了上述政策的漏洞,开始组建一个由众多中间人组成的代办社保网络。2014年之前,即上述政策存续期间,由于制度的漏洞很大,代办社保的成功率很高。但在上述政策被取消,新的社保政策出现后,政策的漏洞收窄,社保代办的难度增加,代办社保于是从以前“骗政府的钱”,转向“骗委托人的钱”。
扩面
吉林省新的社保政策被称为“93号文”,从2015年11月开始施行。该政策规定,男40周岁及以上、女35周岁及以上的未参保人员,可以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并一次性缴费,分为参保地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80%、60%三个档次。
这一次,社保的覆盖范围从厂办大集体职工、“五七家属工”等特殊群体,扩展为所有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
在吉林市,2016年5月,该市社保局进一步开展 “扩面征缴双百日”活动,规定只要有本市常住户口,无论户籍是城镇还是农村,只要一次性缴8.7万元,次月就可以享受每月七八百元的养老金。
该政策分门别类地对自由职业者、大学毕业生、农民等不同群体,采取超常规的扩面有效措施,政策拉动效果明显。
截至 2016 年 12 月末,吉林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5 万人,扩面新增 2.8 万人;断保人员续保缴费 5.6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31.0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25.6 万人。
张依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补缴是各省在中央统筹之外,自己解决自身养老金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他说,从短期来看,要解决收支矛盾,就得扩面。这不仅缓解了财政压力,也使更多人有了后续的养老保障。
新的社保政策扩面征缴之后,代办社保网络继续以被取代的旧政策发展下线委托人。很多人在算一笔账:通过国家的政策买,要交8.7万,每月只能领七八百元;而通过中介办理,只需交6.5万,每月可以领1350元,这是个不太难的选择题。正如关凤玲告诉很多委托人的话“交更少的钱,每月开得更多”。
在操作空间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很多中介难觅出路,就对委托人采取“拖”的办法,或者用在社保局“刷脸”等手段欺骗委托人,面对起了疑心的委托人可以在“刷脸”认证完成后再收钱。
“刷脸”
“刷脸”,即“人脸识别”认证方式。2016年,吉林省废除了原有的指纹认证,改为通过照相进行“吉林市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
帮妹妹办理“代办社保”的杨宏是老国企退休员工,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刷脸”本是领退休存折前的最后一步,她退休的时候就是走的这个步骤。
在很多委托人眼里,“刷完脸”就意味着所有的退休资格审核已经完毕,手续已经办妥。“如果手续有问题,不可能刷脸成功。”这是很多委托人的心理,也是他们在得知自己受骗后对社保局愤怒的原因。
但吉林市社保局副局长尹文海在接待委托人上访时给出的解释是,2016年前后,吉林省社保部门对全省退休人员资格认证系统进行过一次升级,这次升级后,“退休和非退休人员都能采集人脸信息”。
吉林市社保局社会化管理服务处处长刘岩说:“按规定是应该先通过退休资格审核,再缴费,待遇核算下来后,才能刷脸。但我们的系统确实实现了退休和不退休都能采集(人脸图像信息),你们不按规定办,所以才上当。”
尹文海还提到,2017年年初,他们发现不对劲,建议省里把这个系统停掉。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吉林市社保局只好强制关掉了这个系统。
2018年9月,吉林市社保局发布通知,全面取消现场集中认证,改为手机自助认证。
《中国新闻周刊》发现,吉林市社保局在退休资格审核上,还存在一些制度漏洞。按照吉林市的规定,新退休人员须核算养老待遇后,本人持二代有效身份证原件及《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地调查表》(居住证明信),到社保局资格认证窗口采集脸膜。
这些委托人拿着《居住证明信》和身份证,进屋,盖戳,在相机前端正身体,双眼平视,不到一分钟,“刷脸”成功。
在委托人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居住证明信中,大部分没有本人签字,只盖了一级公章,有些居住地是空白,有些只填了一个街道。
然而按规定,证明信应由退休人员所在的社区或行政村开具,需要填写身份证号、原工作单位和社保账号等信息。加盖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两级公章,再经本人签字后,才具有效力。
吉林市社保局社会化管理服务处处长刘岩也承认,社保局无法核验每个印章的真伪,一般只要看到有居住地公章,都会加盖社保局的认证章。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养老金的征缴方面,社保局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执行者,还是政策的裁判者,自己管自己收,这样的设计本身就缺乏有效监督。“最新的改革将社保征收统归到税务部门,是一种管理上的进步。”
(文中王莲、杨宏为化名)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上一篇:中国哪个省会城市买房蕞难?全国31省会城市买房难度排行榜2018
更多"吉林社保政策被钻空子 骗保事件是怎么回事?(2)"...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海亮股份(002203
投资亮点 1、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主要是适用于热法),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