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现行通胀计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严重低估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无法准确反映通胀的实际水平。美国各方在金融危机以来的反思都指向了这一定点。如果各国央行据此来出台货币政策,自然为具有信贷过度扩张冲动的银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当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未受约束或少受约束时,银行信用过度扩张一定会变本加厉。
近日又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发出警告,认为有可能爆发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他们的理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尽管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规章制度,但现实是,不仅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目前有15万亿至16万亿美元的“热钱”在全球市场大规模流动,而且还使得上一轮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工具非但没能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减弱,反而又以新方式在市场中强化。比如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达到60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体经济总量的10倍以上。可以说,近年来国际市场股价、汇率、油价及大宗商品等价格的极大波动,一定程度上,都与金融市场上监管环节比较弱的杠杆化产品有关。
反思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三年来的过程,过度的杠杆化无疑是累积金融体系风险重要工具。笔者以为,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可能与信用货币出现后的两次货币裂变有关。一是现钞清算和交割大量改为通过银行记账清算,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现钞在货币流通中的比重(或信用扩张不需要大量印钞票),而且也让信用货币逐渐发展成电子货币及信息货币。无论有多大的交易金额,仅仅银行一张报单既可瞬间完成清算。这为信用无限扩张提供了现实运作的基础。二是银行在大量吸收记账货币存款的基础上,推动了记账货币贷款的发展。作为一种信用扩张的方式,银行记账货币贷款与直接融资不同,后者不会因为融资行为而创造出新货币或购买力,前者则不是这样。银行的记账货币贷款并没有因为银行发放贷款而相应减少存款人的存款或货币购买力,反而通过信贷的乘数效应让货币购买力成多倍增长或信用的无限扩张。
不过,这种信用扩张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任何银行贷款都有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比如各国的央行基本上都被规定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任何贷款都可把其收益归自己,而将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转让给整个社会来承担。因此,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或约束,商业银行都有信用过度扩张的冲动。其次,正因为商业银行有这种过度信用扩张的冲动,各国央行往往通过价格机制或利率来约束银行的信贷扩张行为。现在,问题就来了,即央行又是通过什么工具或方式来约束银行这种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呢?这就是通常所指的央行的货币政策。
上一篇:IMF总裁之争折射世界格局变迁之路依然漫长
下一篇:电价欲市场化 须先破除垄断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