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问题频发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存三大隐忧
频发的食品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高度关注,但在实际监管中,市场作假背后的需求心理因素、监管重点失衡以及政策尚未涉及的高危领域,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基层人士建言,食品安全应纳入社会管理重要层面,要善于发现真问题,更要敢啃“硬骨头”。
--公众片面追求食品品相 消费理念需引导
猪肉用食用碱泡过后,色泽更为鲜红漂亮,美其名曰“化妆猪”;黄瓜生长过程中加入激素,个个“变形”为细细长长;白豆腐加入有害物质成为“黑色食品”,比原来更为“营养”……
在不少消费者看来,色泽鲜红的猪肉应该是新鲜的,细长的黄瓜才是天然的,“黑色食品”会更健康……食品监管部门专家介绍,实际上,天然生长的黄瓜原本就有粗有短,黑豆产量非常有限,但为迎合受众需求,商家绞尽脑汁,各种过度强调外观、色泽和包装的食品顺势而生。
“除了商家的逐利心理外,一些不切实际的大众消费理念直接拉动了商家的作假动机。”山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位干部说,这是拉动食品安全作假的重要原因,但在监管过程中普遍被忽视了。
“食品领域的新东西未经验证,不应该推广。”这位干部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较为潜在、隐性,一些危害也许当下不会被发现,若干年后才能显现,有的则需要几十年。但片面追求食品品相的消费理念,当前却相当盛行。
基层干部认为,治理食品乱相,首先要从培育消费者成熟消费观上下功夫。“大众的消费理念短期内难以扭转,国家应将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来完成。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宁愿吃虫子咬的菜,也不能吃农药超标的菜。”
这位干部建议,还应对食品行业违法者辅以较重的量刑处罚。从我国国情来看,食品行业甚至可以“矫枉过正”,安全标准制定高于国际通行标准。如果全社会都觉得食品行业高风险,安全做不好就不敢做,反而是件好事。
--严控生产环节 重点监管源头
一些基层人士反映,目前对食品流通和使用环节投入监管经费和人力过多,源头失控反而被忽视,不仅加大了监管成本,也使监管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事倍功半”的监管形式和体制,成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另一潜在因素。
“以奶粉为例,如果每批都检验,所需经费会是个天文数字。”山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位干部说。
“每周抽检,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费,抽检所需经费比奶粉行业向国家上缴的财税还多。”山西质监部门干部也有同感。
据山西质监部门统计,山西目前有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为3000多家,仅这部分有证企业的检验费用就需8000多万元。如果再对无证经营的小作坊逐个检验,则需一笔更为庞大的支出。
基层干部建议,对食品尤其农副产品,在生产环节就要严加管理,才能实现投入小、效果好、科学监管。他们认为,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管,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可以参照欧盟“条形码”制度,对生产环节中食品添加剂的流向实行跟踪管理。
根据现阶段国情,还应对食品添加剂予以分类管理。目前,国际通行允许添加的种类中,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因此对其使用范围和用量要予以严格限制。除必要的食品用防腐剂外,其他功能性、用来提高食品品相的添加剂应予暂停,并进行重新审定和评估。
--无证作坊数量庞大 监管立法仍为空白
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国各地无证经营的小作坊数量庞大,相较有证经营企业食品安全隐患更大、影响面更广,但这些领域的食品安全立法,至今在不少省份仍是空白。
“目前暴露出安全问题的食品领域仅是很小一部分,更大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隐患还没有引起重视。”山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位干部对此心存担忧。
这位干部说,街头小吃摊点、前店后厂、不符合标准的小饭店、农村家庭聚餐、保健食品等五类无证经营形式,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领域。但目前中央无统一的监管办法,地方政府也迟迟不出台政策,令监管部门无所适从。
以山西为例,全省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小摊贩多达6万多个。由于达不到发证标准,有关部门不能为其办理证件。但对于这些无证经营者究竟应该怎么办,无论政策法规,还是监管力量,都没有正面回答。
“国家标准没出台,监管措施跟不上,保健品等安全问题的查处仍属于事后执法、被动执法。短期内造成监管成本很高,长远看则后患无穷。”基层干部认为,这种政策盲区至今无人研究解决,给食品安全隐患埋下更重的“伏笔”。
由于相应政策法规的缺失,也导致基层食品监管难度加大。记者走访发现,山西基层一些餐饮监管部门负责人空缺了好几个月,也没人愿意上任。一位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形容大家的心态为,“风险大,责任大,靠个人无能为力,改变不了”。
更多"食品问题频发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仍存三大隐忧"...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