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李真 陆立军)中国工程院2日发布的《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继续大幅领跑各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稳居第二方阵,中国仍保持在第四位。报告表明,中国制造业转型仍处在起步阶段,提质增效、提高供给质量水平迫在眉睫,必须把质量效益作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
这是中国工程院继2014年和2016年之后,第三次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报告应用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巴西和中国等九国近两年的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并对我国制造强国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判。
中国工程院院长、项目组组长周济院士表示,2015-2016年,各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整体向好。其中,美国持续大幅领跑各国,制造业综合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德国稳步前进,工业4.0战略成效显著;日本触底反弹,其规模受日元汇率影响较大;而中国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出口下降等因素影响,2016年首次下滑。纵观2012-2016年五年间,美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是九国中唯一实现逐年正增长的国家;中国提升速度最快,与制造强国差距不断缩小;日本同期综合指数值下降最为明显。
从制造强国指数分项对比来看,当前,中国制造强国进程呈“规模发展最强、质量效益最弱、结构优化平稳、持续发展追赶”的总体态势。在规模发展指数上,中国具有绝对优势,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说明发展趋势的持续性。但中国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上与美国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制造强国的主要标志——质量效益指数,美国、日本、德国占据前三名,占比具有绝对优势,中国虽然近两年有所提升,但相较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日德英法的一半。
报告提出,目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够顺畅。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项目组组长朱高峰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传统领域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正在萎缩,新兴领域的竞争优势和规模尚未形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全球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规模发展”要从产品实物数量递增转向主要依靠产品品质提升、价值提升的道路。
“虽然我国质量效益指数与发达国家存在倍数级差距,但正因为差距大,发展潜力也大,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质量效益的提升必须覆盖整个产业,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朱高峰说,结构优化也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上发力,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可持续发展中研发创新投入的增长也要与产业效果挂钩。
周济表示,2017年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全年平均汇率仍有小幅下滑,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将小幅上升。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旧需要做出更大努力。
针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报告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中国制造强国指数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波动,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完)
上一篇:增值税改革体现大国轻税理念
下一篇:中央财经委首提结构性去杠杆 一行两会准备怎么干?
投资亮点 1、2017年8月2日公告,公司拟与北京易科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市集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