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究竟何为“双支柱”框架?构建双支柱框架的目的是什么?在昨日举行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来自央行的两大“权威”均给出了详细解释。 十九大代表、央行行长周小川称,此前各国央行在进行调控时,首先是运用货币政策,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进行了一定改进,有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对调整的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校正;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后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调控手段,那就是G20和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常规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顺周期的因素太多,经济好的时候,股票市场也好,公司盈利也多,同向推动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要引入所谓逆周期的政策措施。”周小川称。 十九大代表、央行副行长易纲也表示,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稳定物价是政策目标,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说明,价格稳定并不代表金融稳定,危机前美国的物价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却大幅上涨,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传染性较强。 “不少国家反思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易纲说。 因此,在易纲看来,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此外,周小川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提高了对金融稳定的重视程度,除了引入宏观审慎调节外,不少国家还强调金融监管标准的更新,像“巴塞尔Ⅲ”,对资本的质量、流动性、杠杆等等都有新的要求。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就开始探索和实践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2011年,央行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金融机构“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要与经济发展、资本金规模相适应;2016年,央行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更多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纳入管理,从七个方面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实施逆周期调节。 除了MPA外,易纲还表示,我国的宏观审慎框架还包括其他两方面内容,一是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将跨境资本金流动纳入MPA;另一个则是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核心是形成因城施策的差别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过,周小川也坦言,尽管我国已开展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但在制度、规则设置、政策协调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所以今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 “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在机构之间,如“一行三会”、各大金融机构之间,也都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从全球来讲,“双支柱”调控框架也仍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上一篇: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下一篇:【一图解读】十九大报告 习近平提到这些民生干货
投资亮点 1 顺丰控股现已在物流圈构建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生态系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