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大争论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理性预期学说的创立,Lucas Critique对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批判,为基于规则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新的更有力的辩护。特别的,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中央银行只有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胀才能提高产出。如果政策制定者有动机提高产出或降低失业率,并且其制定政策是相机抉择的话,那么市场一定会预期到政策制定者会制造意外的通胀,从而通胀不会成为意外。最后的结果便是只有通胀,而没有产出的提高。在这个理论下,政策制定者只有通过承诺坚守某一个货币政策规则,才能够避免发生上述的通胀偏差(inflation bias)。当然,坚守规则的央行不能够随意提高产出。Kydland和Prescott(1977),Barroand Gordon(1983)证明,即便中央银行完全清楚经济形势,并且在已知的信息下每一期都最大化社会福利,这种做法仍然不如事前制定一个规则。
为什么事前制定一个规则带来的社会福利要大于每一期都重新做最优化的相机抉择带来的社会福利呢?相机抉择的决定是每一期单独做的,在制定当前决策时,其没有考虑这个政策对市场预期以及未来经济变化的影响(McCallum, 1989)。如果央行坚守规则,其最大的优点便在于对预期的稳定,从而央行可以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降低通胀率(Barro and Gordon,1983a)。
预期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更为突出。一个很小的超出预期的政策调整,都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资本损失。例如1994年美联储突然加息,美国债券市场瞬间停滞。这也是格林斯潘后来采用逐渐调整利率并提高政策透明度的原因。实证研究标明,美联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控制局限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的变化往往不受到美联储的控制。短期利率的变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有限,但是对金融市场,特别是资产价格的影响很大。而对消费和投资具有较大影响的是长期利率,同时影响长期利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市场对美联储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如果美联储相机抉择,那么长期利率很难受美联储的控制,从而其制定的货币政策只会对金融市场构成较大的影响。相反,如果美联储基于规则,市场预期到美联储政策的稳定性,长期利率也会更好的成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
争锋相对的,仍然支持相机抉择的观点指出,Kydland和Prescott的理论(KP理论)存在许多概念上的缺陷。首先,KP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是自然失业率(或者有效失业率)稳定不变。由于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或者有效失业率)能够提高福利,政策制定者才有动机每一期都通过制造意外通胀来达到此目的。从而相机抉择导致通胀偏差出现而失业率没有降低;而固守规则可以避免通胀出现,失业率也可以尽可能接近自然失业率。然而,自然失业率每一期都在变化,而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不稳定,固守规则可能给经济带来了KP理论没有估计到的损失(Chang,1997;Eisner,1994);第二,KP理论基于理性预期。而学者对理性预期的批判也较多。Lovell(1986)的研究认为,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预期都是非理性的,或者不准确的。而Davidson(1996)更是指出理性预期学说的因果关系错误的。理性预期学说的逻辑是:美联储放松银根导致通胀,而理性预期会使得实际通胀高于目标通胀。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放松银根导致消费增加和投机增加,从而企业才有动力去提高价格。第三,鉴于当时支持基于规则的学者推荐的具体规则形式是固定货币增长速度(即Friedman k percent rule,货币供应每年固定增长k%),支持相机抉择的观点指出美联储根本没法控制货币增长速度。货币增长速度取决于市场需求和银行的放贷,所以美联储固守规则也意义不大。
此外,由于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经济不断受到各种冲击。政策制定者无法判断某一个冲击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固守规则的政策制定者以控制通胀为目标,当经济受到永久冲击发生变化时,其制定的政策可能完全不合时宜,甚至带来经济剧烈波动(Lear,2000)。还有学者批评固守规则的观点,认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模型,而提出的规则都太过于简单和机械化。而且,固守规则也可能带来“不平等”事件。例如,19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发展速度极快,而美联储仍然固守规则,对抗通胀并且将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样的政策对用股票融资的投资者有好处,但是却对用债券融资的投资者是打击。
上一篇:美国货币政策大争论第一阶段
更多"美国货币政策大争论第二阶段"...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成飞集成(002190)
投资亮点 1.公司增资中航锂电,进军新能源:公司2010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