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呼唤消费意愿变革
近日,来自全国老龄科研中心、北京市老龄办和顺义、怀柔、延庆等京郊区县的有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在北京市顺义区参加了一个乡村康复护理服务站的揭牌仪式。
这是全国最大和最早的居家康复护理机构——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第一个乡村康复护理服务站。这次活动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公益活动,更因为这是一次让企业来弥补、探索完善中国农村养老的尝试。
农村养老问题多多
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全国有超过3600万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4000万。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而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当中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与这样庞大数字和高发病率相对应,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以及护理工作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农村养老较城市养老显得更加落后。我国健康干预工作目前刚开始转型干预慢性病,农村的老龄问题更严重,也更应受到关注。虽然农村养老制度在逐渐完善,但是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制度却依然空白。
农村老龄人口面临的问题远远不是新农合、城乡一体化、相关制度并轨等工作能够彻底解决的。农村老龄人口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难以扭转,子女进城务工后“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现况难以解决,医疗护理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想要完全靠政府解决农村失能老年人的问题,很困难。”党俊武表示,“政府管的是贫困的失能老人,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如果老人收入还可以,但是瘫倒了、子女不在跟前,谁来解决?这就需要企业介入。”党俊武表示,虽然短期内,企业难以发挥主导性作用,但这绝对是个长远的目标,“政府要做好规划。”
企业激活市场先行
政府需要通过市场运作来完善农村养老的短板。有关部门正在逐年加大支持力度,如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递增,2014新年伊始出台的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并轨等一系列新政。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可谓巨大,商机明显,但企业却迟迟不愿投入这片广阔市场。党俊武表示,据他所知,青松是第一家敢于介入的企业。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成为企业投资的最大顾虑。
无论城市或农村,老龄人口收入都相对偏低。即使是城市老龄人口,年均收入也仅为2万元左右,农村则更少。企业是趋利的,利润不高,企业便难以有兴趣。
同时,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中购买服务的意识淡漠。尤其是农村老人,比起花钱买健康,他们更愿把钱留给后代。这种观念,同样削弱了企业对于健康管理服务的尝试意愿。
对此,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总裁王燕妮表示,除消费水平低、思想观念相对传统之外,基础设施条件不足、老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利等原因也是导致企业和社会力量介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性不高的因素。
巨大的社会需求蕴藏着良好的市场前景,而激发人们的消费意愿成为拓展这个市场的关键。王燕妮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青松机构计划到2015年底实现京郊10个区县全覆盖。他们计划建设100个服务站点,建立2000人规模的美丽乡村服务团队,预计服务超过10万名农村老人。青松机构通过与京郊区县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扎实做好农村老人的服务需求摸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规划,做好人力、物力、财力储备。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就是根据规划大胆投入、并以公益项目为先导,率先将优质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送到急需帮助的老人身边,并在政府、医疗机构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积极推动相关的政策变革,引导养老服务的购买意识,培育市场。
党俊武告诉记者,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农村老龄人口收入较其他地区要高,这种积极行动可以让大家了解市场。
身为率先“试水”这一市场的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尽快盈利,无疑对更多后来者有借鉴意义。王燕妮表示,企业介入农村养老,要放眼于未来的广阔市场。这个市场足够庞大,充分竞争会开拓、激活更多的对象。“市场从来都是有风险的,但我们率先探索必然会积累比后进入这个市场同行更多的经验。随着实践,成本结构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目标是将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打造成为老年人既愿意买又买得起的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青松居家康复护理机构在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价格为1000元/月,包括上门为老人创建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身体,对有中风等有后遗症状的老人进行各种康复训练。而王燕妮表示这种“老人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服务在远郊区县开展,选用当地的专业护理人员,压缩成本。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像青松这样的企业介入。”党俊武告诉记者,企业介入可以促进政府的兜底性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弥补农村养老的瓶颈性问题——服务组织缺失。他还指出,在坚持以个人和家庭服务的基础之上,政府要发挥好自身职能,对服务供应商建立完善准入制度、做好监管与评估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