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三、双循环格局构建长期利好就业,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一)伴随双循环格局构建,就业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
2020年,我国经济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率先复苏,总产出已回到疫前水平。2021年经济复苏态势有望持续,内生动力如私人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将成为主要引擎,推动经济活动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道,弥补疫情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冲击。当前就业的有利形势正在激活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而消费的持续复苏也将进一步激发人力资源市场活力。
此外,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升级,以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下的强链、补链、扩链都将成为促进就业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同时,新业态就业、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
预计就业形势将持续稳中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望继续下降。但同时需注意,若疫情出现二次暴发,会对经济形成二次打击,就业可能会继续承压。
(二)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尽管就业领域积极态势显现,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外部不稳定因素也将持续对我就业总量和结构造成影响。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教育培训领域相关改革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因素,“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错配持续存在,疫情下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矛盾凸显。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高级技工甚至普通工人短缺,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高龄劳动者转岗再就业困难。
除了供需矛盾造成的就业压力,其他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在疫情中遭受严重冲击的餐饮、住宿、文旅等服务行业有一个恢复期,部分中小企业仍难以走出困境;二是一些国家第二波疫情暴发,国际市场需求脆弱,仍有断链、断单风险,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加快强链、补链、扩链需要调整期。
长远来看,还须关注国际环境变化对我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而对我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追求所谓“贸易再平衡”,不支持多边合作,全球经济出现“俱乐部化和碎片化”苗头。再平衡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需求出现,会对我国经济和就业总量造成压力,各国振兴制造业的行动还可能加剧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专家判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未来放弃部分低端产能转而发展高端产能将是一个趋势,但产能规模将因而变小。从行业角度来看,未来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都将随之发生变化。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年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任何情况下,《新华财经年报》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上一篇:2021年个税扣缴将有这些新变化 新政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下一篇:人民日报再评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调查
投资亮点 1.豪悦护理成立于2008 年,是国内个人卫生护理用品领域领先的制造商,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