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苏州分行探索“SIP模式”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之痛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最活跃的力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然而,受制于轻资产、高不确定性等特征,其资金需求往往呈短、小、频、急态势,融资难渐成发展之痛。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探索推出“科技型企业苏州工业园区模式”(简称“SIP模式”),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之渴成效初显。
--企业创新“金融支点”乏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创新体系中市场敏感度最高、新技术应用最活跃、风险承担领域最广的力量之一。调查显示,全球95%的基础创新、经济合作,发展中国家50%的技术创新及欧盟尖端领域99%的专利,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在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人员占比、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亦具明显优势。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受累于自身风险特征而深陷资金短缺、融资不畅之困境。“科技型中小企业既存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等特征,又具有科技型企业'轻资产、不确定性强’等先天属性。”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副行长李可欣说,一些在科技金融领域起步较早的银行,纠结于风险数承担高、收益分享少的窘境,往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敬而远之。
记者采访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要求较高,涉及的研发、生产与经营项目专业性强,需要银行拥有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与之匹配,并提供“定制化”方案,极大地挑战银行服务能力。苏州枫彩生态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唯一掌握多种木本优质观赏植物细胞技术的企业,董事长王群力说,企业创立初期,为降低财务成本,希望适当向银行融资。“当时大多银行对行业前景不了解,对企业盈利模式不熟悉,不愿突破传统授信模式限制为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可谓求助无门。幸好我们最终在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找到了'解药’。”目前,该公司已吸引了两家投资公司入股,增资达5.02亿元。
此外,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下不少银行缺乏评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和创新企业风险特征的能力,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定位和客户选择存在困难。同时,银行主要基于企业资产规模和财务数据的信用评级体系,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时也凸显出瓶颈。“特别是对急需资金的初创期企业,信用历史短、现金流量小,主打产品即使投产通常也尚未批量化,等等。如何衡量企业发展前景、信用资质和还款来源,成为银行面临的难题。”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中小企业部总经理伍纯刚说。
--“SIP模式”直击企业融资痛点
为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之困,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于2014年7月推出商业银行、投行、保险三业联动的“SIP模式”,面向苏州范围内符合国家扶持政策和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亿元的科技企业,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纯信用授信额度。记者采访发现,“SIP模式”积累了审批流水作业、担保风险缓释、管理人才专业化等三大创新优势,为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审批流程,解企业“燃眉之急”。苏州中行为运作“SIP模式”,比照信贷工厂“流程银行”理念,搭建科技信贷绿色通道,设置专职风险审批岗与“一条龙、流水线”审批流程,材料齐全的单笔科技授信项目审批时间可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苏州路之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微电脑控制器、精密连接器等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因业务需求,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获得信贷批复。公司总经理周荣回忆,“当时多家合作银行都表示时间无法保证,多亏苏州中行的新模式,只用了5个工作日就批复,效率之高超乎预期。”
二是创新风险担保缓释模式,破题“轻资产、不确定”之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担保之共性,“SIP模式”创新设计了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方式,且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设计专属化担保与增信方案。江苏火凤凰线缆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三板挂牌企业,主产特种汽车用线缆,拥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由于产品收款账期相对较长,日常经营需2000万元授信额度。伍纯刚说,企业名下的土地厂房不能足额抵押,传统中小企业信贷难以满足需求,苏州中行为其设计了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即将火凤凰预计发行的800万股中的600余万股股权质押给中行,通过股权质押融资化解了企业难题。
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架构,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记者采访发现,“SIP模式”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为基础,牵头负责渠道构建、品牌建设、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统一规划与管理全辖渠道资源,推动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县区管辖分支行、科技金融特色网点三级联动。苏州中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副总经理戴作伦介绍,中心还与当地优质创投、保险等机构多边合作,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定制综合服务方案,探索投贷联动、保贷联动、股债联动等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为加快推广“SIP模式”,苏州中行还组建了行内外一体的科技行业专家库,包括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与服务经验的营销人员、风险经理,各类“千人计划”“领军人才”专家,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科创园管理方等,甚至部分已建立合作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家代表亦囊括其中。伍纯刚说,专家们在项目审批时给予专业、中肯的意见,尤其是在企业技术先进性与成熟度、实用性与产业化前景,以及国内外类似实践经验等方面,可谓及时雨。
--科技金融体系持续优化仍待助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苏州中行“SIP模式”累计成功服务168家客户,覆盖苏州市全辖1199家小型科技型企业的14.01%,授信余额15.89亿元。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优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任重道远,仍待多方给力。
加快建设金融基础设施软硬件。中国银行苏州分行行长范耀胜认为,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支持的潜力,改善科技金融服务质量,需要地方政府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他建议地方政府完善区域担保体系、多方风险分担模式和区域化风险缓释模式,培育地方性的国资担保公司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等;同时,运用互联网金融与大数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与落实地方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增加商业银行获取企业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信息的渠道。
试水科技金融“分业经营”改革。李可欣认为,政府和监管当局宜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科技金融领域率先打破“分业经营”坚冰,设立类似于硅谷银行的独立科技银行,并确保相关政策有效落实到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等执行层面。记者调研了解到,“SIP模式”利用中银集团多元化平台——中国银行、中银保、中银投与中银证券实现信贷、保险、创投三位一体综合金融服务,并整合地方政府、专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产业园,搭建起多元化风险分担机制、风险补偿基金,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推广“SIP模式”及其支撑体系。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学者刘志彪认为,“SIP模式”切中企业之弊,紧紧扼住当前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要害,可考虑在长三角、珠三角等金融体系相对完善、创新主体相对活跃的地区稳步推广,发掘不足,积累经验,同时完善与之配套的征信及风险控制体系。“中小企业部目前正依托苏州当地政府推出并完善当地地方企业征信系统,筹划建设一套智能化贷后监督与风险控制体系。”伍纯刚说,中行将继续探索创新性的网络融资服务模式,整合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系统、移动信贷作业系统、贷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SIP模式”下的实质风控效能,缓解“融资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