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定增“挤水分”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3)
A股定增新规还在酝酿
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市场上关于收紧再融资的传闻甚嚣尘上,从市场传闻来看,再融资规则变化可能包括停定增模式、设6大再融资条件、提倡配股、公开发行等模式、控价控量空节奏等。
澎湃新闻向多位投行人士了解发现,业内对取消定增、再融资规则修改等说法都表示“不清楚,好像有听说”,但受访者的共同感受是,证监会对包括定向增发在内的再融资项目,确实有所收紧。
有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目前证监会的思路就是:对IPO提速、对再融资收紧,“这是大方向,所以确实是有收紧定增的意思,但还没有具体方案,方案还在酝酿。”
根据现行规定,再融资主要包括公开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优先股、可转债、分离债、公司债、可交换债、证券公司债等。一般市场较为关注的则是非公开发行股票,大多情况下也指定向增发(以下统称“定增”)。
而从流程来看,再融资申请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
不少投行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近两个月来,不少定增项目均被卡在发审会至核准发行的环节。也就是说,很多过了发审会的项目迟迟未拿到核准发行的批文。
澎湃新闻查阅证监会官网发现,近两个月来,证监会对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数量确实有所减少。
数据显示,7月以来,证监会对非公开发行股票批复的数量分别为:7月共13家、8月共19家、9月共11家、10月0家、11月共8家。
而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7日,申请再融资的企业共384家,其中已过发审会的113家、已反馈的182家、已受理的60家、中止审查的29家。
从企业申请的再融资类型来看,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最多,为363家;申请可转债的10家、申请配股的9家、申请公司债和优先股的各1家。
投行人士指出,平均来说,定增从过发审会到拿到批文的时间间隔为两个月左右,不过从项目过会到拿批文是没有时效性的,“所以不给批文的意思,或是证监会靠控制批文来控制(定增发行)节奏。”
批文的有效期是6个月。
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审核再融资的节奏、尺度等都没有变化,只是发行节奏放缓,过会的不给批文。“有的项目已经过会6个月都还没拿到批文。”该人士称。
再融资放缓的同时,IPO(首次公开募股)则开始加速。
近期,A股市场IPO提速明显。根据证监会核发批文数量和频次来看,11月1日至11月18日,证监会核发3批次共38家IPO批文,创下今年以来单月核发IPO数量新高。
不过,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认为,“定增理应收紧,本来就不应该发这么多,用这种方式来融资。”
某总部在北京的券商投行人士也向澎湃新闻指出,再融资对市场“抽血过猛”,“IPO一单能融10亿就是大户了,再融资随随便便就过10亿,相比而言,IPO才能抽多少钱。”
“而且再融资融资的效果普遍不好。”上述上市券商投行人士指出,IPO的企业是“真缺钱”,再融资除了“抽血”厉害,很多钱拿融资后也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有不少人在其中“玩猫腻”。
如浙商资管董事总经理陈旻日前就表示,传言中的“取消定增”显然不可信,然而“控价控量空节奏”的可信度可能较高,因其背后的逻辑是“严控机构勾结上市公司、大股东、各类资金,利用定增和并购重组,无规则无底线地套取利润,掏空上市公司。”
“说白了,监管层的目标是要规范定增市场,清掉汤里的老鼠屎,有利于再融资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不是连汤一锅倒了。”陈旻说。
投行人士则猜测,对再融资规则的修订肯定也是先有征求意见稿再出政策,没那么快;另一方面,应该也会实行“新老划断”,即之前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定增仍可报会。
陈旻则指出,与现在模糊的审批节奏相比,还不如早点明确规则,门槛该提就提,大浪淘沙始见金,让优质的项目不至于一起卡死在批文上。
陈旻同时表示,“好项目永远是稀缺品,定增从全民化回归专业化”。
定增有变引发热议 媒体发声指一刀切难
近期,市场间有关“非公开发行要被取消”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多家媒体近日集体发声称,完全取消不可能,但有关信息几乎无法证实。
多家媒体发声
指不可能一刀切
有关消息主要表达了几个方面。对于生变的原因,该消息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出现机构勾结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市场上多方,用非公开发行融资、并购重组等行为无规则无底线。因此,再融资规则可能会发生巨变,并设置多个再融资条件,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项目效益、融资间隔时间、主业关联度等提高门槛,提倡配股、公开发行等模式,控价控量控节奏。
《证券时报》报道认为,有关网络传闻来源根本无法验证,相关内容的文章标题完全是吸引眼球,而内文却在说修订规则,提高门槛。报道引述投行人士的观点,认为目前市场规模非常大,优质项目稀缺,定制应从全民化回归专业化。
此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取消定增也有困难。目前,定增并没对公司经营状况作出硬性要求,而传闻中提到的公开增发,则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而配股则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原股东认购配股的股份数量不得低于70%。因此,定增之路一断,部分公司或许根本达不到增发或配股的最低标准。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相关传言也非毫无道理。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328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融资金额总计8220亿元。2015的同期数字为2857亿元,而2014年、2013年则分别仅仅只是2738亿元和2112亿元。定增规模的迅速扩大,引发了舆论对于借壳上市和未上市资产装入上市公司遭到滥用的质疑。有业内人士认为,定增成为大股东、内部投资人获利的工具,不规范行为日增。今年三四月以来,出现了不少对再融资规模限制的窗口指导,有可能未来会持续。
批文时间变长
定增审核趋严
不少财经媒体认为,相对而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在可见的将来,定增依然会是再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另一个趋势将会是审核的从严。从今年上半年停止实施定增的公司数量大增来看,定增审核的确在趋严。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停止实施定增的家数为160家,而今年上半年就达到143家。
同时,随着IPO发行明显提速,10月以来上市公司公告“延长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和授权有效期”的也有所增加。综合公开信息,目前已有新亚制程、亿利洁能、东睦股份、莎普爱思、安信信托、奥马电器、科陆电子、云投生态、康恩贝、华资实业、双星新材、天津松江、湖北广电等多家上市公司,由于暂未收到定增批文,延长决议有效期。有财经媒体报道引述券商投行人士的话指出,相比之下,过去平均三个月能拿到的核准批文,目前普遍预期需要六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取得。
批文取得进度的缓慢,从数据上可以显现出来。以2016年11月1日至22日为例,在此期间,IPO募集资金金额267.22亿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71.7%,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仅105.4亿元。而2016年前10个月,IPO 募集资金金额一直只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时间处于10%以下,两者间的数字对比在近几个月间产生了逆转。
据证监会发行部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17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非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发)申请企业共366家,其中,112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已通过发审会,225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处于审核中,29家上市公司定增申请中止审查。再融资通过尚未实施的上市公司有288家。(证券时报)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更多"A股定增“挤水分” 引导资金脱虚向实(3)"...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怡 亚 通(002183)
投资亮点 1.公司为国内首家挂牌上市的供应链服务商,力求打造一个集商流,物流,资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