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说起外汇投资,会有个带有历史烙印的词冒出来——黄牛,他们可谓最早的外汇投机者。
黑市黄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符号,“要美元吗?”是那个年代活跃在银行、旅行社门口的黄牛们见人即问的一句话。
随着汇改后美元的堕落,外汇黄牛一度销声匿迹,但并没有绝迹。伴随全球金融市场格局演变,汇率市场也几经变化起起落落,现在,黄牛们又有了新口令:“换人民币吗?”
早期的一批黄牛中,有人成了商业银行的资深汇民;有人沉湎于惊心动魄、处于监管灰色地带的外汇保证金交易;还有更多的人正加入“炒汇”队伍,成为阳光下的汇民。
而没有国界的外汇交易市场上,每天都在上演悲喜双幕剧。2011年的美元及非美货币走势冷暖互见,但不乏吸引力,令汇市投资者乐此不疲。
那个年代的外汇黄牛
2.9366,是198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定价;1991年,这个数字变成5.3233,但当时的黑市价格是12,等于12元人民币才能换到1美元。
在那个外汇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有外汇似乎是身份的象征。外汇黄牛应运而生。
1998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额度为2000美元,额度有限,且手续繁琐。许多人为了去国外多买点东西,只能靠关系换到美元。这时候就连旅行社的导游也加入了外汇黄牛队列。
一位名叫刘景的18岁高考落榜女孩就是其中一员,原本在北京做导游的她发现了这样一条 “生财之道”,而成为了外汇黄牛,且收入不菲,当时就月入过万。
刘景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2008年。当年4月2日,国家外汇管局将个人购汇额度调整为每年5万美元。从这天开始,昔日繁忙的刘景和她黄牛同行们便在雅宝路上变得无所事事。不少黄牛选择了转行。
一位常与黄牛打交道的姜先生记得,1996年他去黑市换了3000美元,当时人民币汇率已实行并轨制,公开牌价为8.3142,不过,由于是卖方市场,无奈的姜先生只得用2.79万人民币,以9.3左右的价格在黑市进行交易,等于多花了3000元人民币。
姜先生记得,他当时就是和黄牛一起去银行,把人民币存在黄牛账户,而黄牛把美元存在他的账户。这也算是姜先生记忆中最早的一次外汇交易了,算不上是外汇投资,但让他印象深刻。此宗交易,黄牛凭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点差收益,轻松入账3000元人民币。
2008年4月2日,手持2000美元的姜先生没有去找黄牛,径自去银行结汇,那时的他作了一个决定——除了留下朋友在上世
90年代赠与的100美元和200港币外,不再保留外汇资产。
姜的决定是基于自己对美元一路走跌趋势的判断。但是,有更多的人走了进来,有些不同于姜先生的人,模糊意识到外汇投资的奥妙与乐趣,投身于外汇市场,一发不可收拾。
秒计“点差”时代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黄牛的作用逐渐淡化,但其身影并没有真的消失,只不过进行了角色转换。
2001年政策允许境内人士投资B股让黄牛再度“热”起来。因为市场换汇需求即刻增加。
进入21世纪,可供普通投资者进行直接与间接外汇交易的产品与工具逐渐涌现。一些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这是一种实盘交易,“炒汇”的人须持有足额卖出的外币,按银行报价进行买卖。也有银行推出委托挂盘业务,还有的外汇交易工具则“钻”监管空子,比如通过互联网进行境外的外汇保证金交易。
2001年,浦东银行与中国银行相继推出了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可进行交易的货币主要有“美元、港币、英镑、日元、欧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等币种。
一位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员称,国内炒汇主要还是通过银行通道。银行的个人外汇账户是实盘交易,除了不能做空头与没有杠杆作用之外,其他的功能几乎与外汇保证金交易无异。
上一篇:兔年情人节送啥好? 详解情人节网购赚钱省钱术
下一篇:通胀下只能看着财富缩水 中产家庭如何跑赢CPI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