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为何“惹人嫌”—谈国企私有化
一份由世界银行发布的名为《2030年的中国》的研究报告,一个“私有化”的名词,一个正在召开的“两会”,再一次使“国企”成为最受热议的词汇。
继2004年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之后,有关国企私有化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关注。
2月27日,世行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
报告指出,建议中国缩减庞大的国企规模,使之在运营模式上更接近商业公司。建议国企应由资产管理机构来监管,并努力保证这些企业依照商业规则经营,而不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目的。同时建议优化政府收入结构,提高对能源、资源和污染的税收,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征收房地产税
接着,是2012年的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大胆建议,“用两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发放四万亿消费券。”关于“新四万亿”计划,王填特地写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1.由国家统一印制面值为50元、100元的消费券,分两年向全体中国公民发放,每年发放1500元/人,2年合计3000元/人。此消费券在使用时可以直接抵用人民币。
2.此消费券在使用时,均为一次性使用,不找零。为防止消费券变相转变为储蓄,对国家金融秩序产生干扰,可以由国家统一设置使用期限。
3.对消费券的使用制定严厉的配套性法律。
那么,是什么让国企的“命运”如此受人关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暴利,多垄断:
“暴利,多垄断”似乎早已成为国企的代名词,重点案例就是广为人知的“两桶油”—中石化、中石油,电信“三巨头”—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利用垄断地位不断抬高商品价格等。
二、与民争利:
许多人认为,进了国企就等于拿了铁饭碗,福利好,待遇高,一辈子不再愁吃穿。例如两桶油的“虎车队”和不断被曝料的“特殊待遇”,动则上数万的“年终奖”等等。更要命的是,当许多民营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破产,而被国企收购的时候,许多所谓的社会精英们便高喊着“民众的利益被侵占了”。
三、国企多腐败:
国企的腐败问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远的不说,就在2012年两会召开前夕的3月2日,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鲁向东因涉嫌经济问题,目前正协助司法机构调查。此前,原中国移动党组书记张春江、中国移动原数据部副总经理马力,以及中国移动原数据部总经理、卓望控股CEO叶兵等多名高管均因涉嫌违纪先后接受调查。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渝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振东3日指出:越来越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位高权重的国企及央企老总滑入腐败泥潭危害更大——身兼“准官员”和“准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党政官员行政纪律的严格监督;另一方面又利用官方的“保护色”,游离于市场规则的严格约束,客观上形成了巨大的“监管空洞”。
例如此前落马的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原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经济权力大到可以独力影响一个行业的高位,而其既大权在握、又一掷千金的豪气,无不与这种独特的身份密切相关。
这些国企高管的腐败相比官员腐败更危险,原因在于国企高管手中不仅直接掌握大笔国有资产,而且由于市场主体的属性,企业必须获得一定经营自主权,因此国企高管们也更容易借助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化公为私,侵吞国有资产。
由此看来,身为“国企“的确让人”羡慕、嫉妒、恨”。
然而,即便国企确实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否应该私有化以及向全社会分红等又是另一回事了。
首先,是关于国企的“暴利和垄断”:国有企业是不是拥有垄断地位,这个要具体分析。现在的国有企业基本是处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性行业,在这些行业,国有企业还基本保持着垄断地位;对于一般性竞争的行业,国有企业基本退出或者大部分退出,已经不具有垄断地位。
行业垄断是物竞天择
在关系国计民生领域,国有企业保持垄断地位这是必须的。理由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客观上需要生产资料的集中,这种集中必然会造成垄断,垄断企业的出现是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必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全体成员通过公有制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国家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也会走向垄断。垄断是客观存在,是历史必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每个行业都存在垄断,几乎每个行业都是有一到几家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美国的汽车业、航空业、饮料业、石油工业,化工工业等等,甚至金融领域,哪个不是由几家垄断企业实行着垄?美国是这样,法国是这样,英国是这样,日本还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私有制企业可以形成垄断,为什么国有企业就不能垄断?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
上一篇:中国2012年致力稳中求进
更多"国企为何“惹人嫌”—谈国企私有化"...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