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解读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中国迈向新时代
(原标题:中国迈向新时代,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 ——十九大开幕报告解读(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中国迈向新时代,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 ——大会公报解读(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摘 要
10月18日,十九大开幕,新华社发布公告全文,我们的解读如下:
新时代我国的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报告提出,目前人民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已提前实现。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追求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但贫富差距依然严重,人民生活目标已从解决温饱、奔小康转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新时代我国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报告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具体来看: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三去一降一补。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包括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等。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发展城市群、加快市民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等。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完善产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简政放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消费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展直接融资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等多个方面。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具体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
新时代我国人民生活:建设美丽健康中国,具体包含:
一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包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房住不炒。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房住不炒,保障供应。
四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五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十九大报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 新时代我国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
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目前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坚持各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追求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三大报告提出,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民需求增长而生产落后,对应的解决温饱问题和奔小康是首要任务。
而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而且人民生活的目标已经从解决温饱、奔小康,转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 新时代我国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4.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4.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4.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行情14.38 -1.51%,诊股),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4.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4.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支持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发展城市群、加快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4.5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全产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全面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完善消费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发展直接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6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 新时代我国人民生活:建设美丽健康中国
5.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5.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5.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房住不炒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房住不炒,保障供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5.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5.5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更多"姜超解读未来30年的宏伟蓝图:中国迈向新时代"...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顺丰控股(002352)
投资亮点 1 顺丰控股现已在物流圈构建了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生态系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