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实验区探索“草绿民富”
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率先推广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强化“基地、队伍、模式”建设,有效破解了草畜矛盾等畜牧业传统发展的瓶颈,实现了生态、经济、民生“三赢”。我国唯一的生态畜牧业国家级试验区7月在海南州正式启动,总投资达137.77亿元。专家认为,此举将推动海南州乃至青海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的良性发展的同时,对于繁荣我国西部牧区经济,实现“草绿民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生态畜牧业模式初见成效,国家级试验区建设启动
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青海省牧区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遭遇严重挑战,90%以上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态恶化制约畜牧业生产,粗放型的生产造成当地畜牧业效益低,牧民生活水平低。“据统计,到2007年,青海省共计拥有可利用的草场4.74亿亩,理论载畜量为1402.51万只羊单位,而实际存栏2896.74万只羊单位,是理论载畜量的2.07倍。”青海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处长张超远说。
2007年底,青海省在畜牧业生产占主导的海南州建立“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探索种草养畜、羔羊杂交以及有机产品生产等不同类型的生产模式并集约化经营,推动当地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同时结合生产改善民生,减少农牧民对传统畜牧业的依赖,促进经济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2009年10月,由科技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17个部委的专家联席评审,确定在海南州建立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于今年7月获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总投资137.77亿元的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海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普化太表示,海南州生态地位重要,畜牧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农牧民文化素质较高,科技支撑有一定基础,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建设,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生态种植业、现代加工业、生态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此建立国家级实验区具有典型意义,有望为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牧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明确目标,构建实验区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
据了解,目前实验区已完成各项建设投资13.67亿元,结合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科研单位+公司+农户”运行模式,建设优质高产饲料基地,开展草产品生产、牛羊育肥、牛羊肉屠宰冷藏加工,实验区已初具规模并发挥出支撑产业、引进发展示范的作用。
实验区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群;到2020年,实验区创新型探索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基本建立,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率先在海南州构建欠发达地区生态产业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普化太说,实验区建设规划了三步走战略,今年是开局之年,全州上下已形成贯彻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共识与合力,在此基础上确保五年见成效。
据了解,被纳入实验区核心区的贵南县、同德县12个乡镇总面积14880平方公里,人口11.84万人,当地政府从实验区内各区域的实际出发,划分出大特色区域,引导青海省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开发公司、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等企业与牧民签约,探索种草养畜型、羔羊育肥型、有机养殖型和购草养畜型等四大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模式,让这些模式有机耦合,构建地域和产业之间的有机体系,提高草地资源利用率,优化畜群结构,增加畜产品附加值,形成减压增效的系统良性循环效应。
“种草养畜已成为实验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杨蜀说,实验区以此为依托,形成了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链、包括草产业、牛羊育肥贩运、有机肥生产、牛羊肉精深加工、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等。2010年,贵南草业公司生产草产品15000吨,就地消化12000吨,市场交易牛羊20万头只,育肥贩运牛羊约10万头只,年利润达800万元。该公司提倡发展“一户一业”(即每户有一条增收渠道),发展“一户一业”的家庭占总户数的71%,示范带动了周边农牧民发展“一户一业”。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更多"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实验区探索“草绿民富”"...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