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以开放创新赢得持续发展活力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试验田。记者在有开发区“排头兵”之称的苏州工业园区采访发现,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一年多来,通过推动综合改革、营造创新生态、深化双向开放,这里正在构建开放创新的新格局。
推动综合改革 构建治理新体系
一家电商企业近期要抢建仓储运营中心,但负责人傅颖不清楚审批要准备什么材料。到园区行政审批窗口咨询办理,两天就办好了。
一个窗口迅速办结,得益于“互联网+政务”改革。114项审批事项被转至审批局,这些事项原涉及近30个处室、90多名审批人员、16枚印章,现被精简为3个处室、30多名人员、1枚印章。
“两天就能办下规划许可,因为规划部门直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审核,不用现场踏勘;当天发放施工许可,因为信息一次录入,多部门共享。”园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奚长元说。
商事制度改革也在深入推进。园区整合税务、公安等部门的“多证合一”执照已发放6000多份。目前,园区已有各类企业61176户,是改革前2013年底的2.25倍。
前道放开考验中后道管理。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丁殷认为,有力的“放”需有效的“管”来保障。在名称核准、简易注销等方面,园区设计了信用承诺制,如果企业违反承诺、违法违规,将进入黑名单。
园区已把行政审批局中的2.5万多家企业信息,推送到江苏市场监管信息平台,金融税务数据也在录入。
线上失信,处处受限,线下还要跟踪处罚。园区整合国土、城建等执法部门,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月均办理案件593件,较挂牌前增长57.3%。
“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要顺应并助力开放升级、'双创’推进及'互联网+’的发展,当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店小二’,让企业家专心创业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
营造创新生态 蓄足转型新动力
有人形容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合作模式是“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人才是“狮子”,项目和资本则是“绣球”。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园区独墅湖高教区常务副主任蒋卫明说,国际化的人才环境是开放创新生态的基础。园区与2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搭建的国际化办学平台,为本地提供了10多万国际化人才。
2015年完成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国际合作项目的信达生物,今年又完成了2.6亿美元D轮融资。资本的青睐源于其开放的发展模式,公司董事长俞德超说,由于新药研发风险巨大,在人才和技术自主的基础上,公司与国际企业在研发、专利注册及销售全面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让企业更有竞争力。
外资活跃,内资也有强烈的投资欲望。在苏州,不少小微企业融不到钱,而大量民间资本没地方去。苏州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华中伟说,中心正是为破解这对矛盾而生。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在中心挂牌企业有望达到2000家,市场融资额将达300亿元。
国内外人才、项目与资本碰撞的结果是国际化产业生态圈的形成。园区生物纳米园的负责人庞俊勇看到,国际化生产要素已在园区实现自由对接,这也让园区成为国际生物产业话题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人才、资本、企业与政府服务的有效融合,正在园区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为开放创新奠定基础。”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说,未来,园区不仅要成创新高原,拥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更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稳坐创新高峰。
深化双向开放 激活发展新动能
驾驶员孙恒盛到园区海关监管场站,先用手机扫二维码准备进场,进出不到5分钟。
“我们承担了全省报关单的1/4,查验量的1/5。”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物流监控处负责人说,“掌上物流”新模式做到一车一次一码,实现司机不下车,车辆快速放,报关货物节约时间1/4。
过去一年,园区不仅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十几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还推动企业打通国内外市场。今年11月,园区综合保税区获得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企业从单纯加工、两头在外的“V”模式,逐步转向集生产加工、多元贸易等多种功能的“X”型模式。
康普科技中国区运营副总裁石志宏说,通过拓宽贸易功能,一年可降成本150万美元,公司可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打开国门,不仅要降低进门成本,还要提供出门便利。近期,苏州卿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对欧洲排名第一的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51%股权的收购,总金额逾230亿元人民币。
园区CBD招商中心主任朱晓焱说,这得益于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协调近10家机构,保障了并购的顺利完成,这在过去不敢想象。
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风控、法律综合服务,2016年1—8月,园区境外投资总额同比增长超过90%。
“无论是打通国内外市场,还是创新境外投资管理,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园区在为全球资金、人才、货物和信息全要素流动,提供了价值洼地。”苏州工业园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卫奇说。(完)
下一篇:央行行长助理杨子强被免职 曾因14473元被中纪委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