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2006年6月28日,成芯一期项目主体工程提前20天封顶。
在这个速度背后,是当地不遗余力的强势推动:成都市政府有专人协调计委、经贸委、财政、外经贸、国土资源、税务、质监、环保、工商、电力等涉及的所有部门,协助成芯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建设过程中,当地基建力量也大量抽调支援:一个例子是,在建设高峰时期,甚至有100多个施工队,超过2000名工人在成芯工地同时施工。
2007年5月16日,成芯第一批产品下线,当年6月19日,成芯成功量产。
在成都官员的算盘上,成芯更代表着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预计成芯2008年就将实现逾10亿人民的营业额,而按照芯片业界估算的1:14的产业带动率,这将带动当地逾140亿人民币的产业发展——这还没有计算成芯带动产业聚集后释放的更惊人能量。
闲置的产能
按照成都市政府与中芯国际当时的预期,成芯预计2007年末产能达到每月13000片,2008年达到月产20000片。此外,双方还计划继续增扩产能,在2007年内新增两条8英寸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月产70000片,“到时成芯的产能有望进入内地前三”,当时,张汝京表示。
但一直到成芯被转让时,它的产能也没有超过20000片,而此前计划中新增的2条生产线,最后只到位了1条,而且在一些员工眼中,2007年末引进的这条芯片生产线,更成为成芯后来亏损的主因。
芯片人士透露,在2005年以后,由于6~8英寸市场需求稳定,技术方案成熟,所以国内企业投建芯片厂时,很多都向海外厂商购买二手设备组建生产线,以减少前期的大量设备投资。
成芯也是如此,2007年投产的首条生产线来自中芯国际上海工厂,而第2条生产线的设备,则于2007年底,由日本尔必达引进。
“这条生产线耗费了约1.5亿美元,却全部打了水漂。”10月12日,一位曾在成芯工作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些设备中,少部分安装后故障频发,“用了几天就没用了”,更多的则直到TI接手时,仍然在仓库中闲置。
该员工质疑说,由于这批设备是由中芯国际引进,却是由成都市政府买单,所以在过程中,经手者可能利用政府对行业的不熟悉,通过内幕交易牟利。
这一说法受到有关各方否认。
“这是员工的误解。”高新区负责人认为,中芯对内部的财务控制相当严格,而在成立成芯时,成都市政府也对公司的管理和财务有特别的管控,公司总裁和财务总监都是由政府派驻,重要的财务支出都受到评估,引进尔必达生产线前也同样经过成都市政府的认可。
“一个例证是,在并购成芯前,TI做了详细的尽职调查,他们认为,成芯的财务管理和财务资料是无懈可击的。”高新区负责人说。
高新区负责人表示,日本生产线部分闲置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市场形势已经变化,如果设备投入使用,还需要增加投入,而并不能带来新的产能。
DRAM崩盘
不论如何,自2007年开始的DRAM(动态存储器)市场大崩盘,是成芯项目失败的直接导火索。
在芯片行业,厂商大都有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的擅长工业控制,有的擅长消费电子,有的擅长通讯,诸如此类。而自起家开始,中芯国际就一直投重注于DRAM,而在投产之初,成芯的定位也是DRAM代工。
然而,成芯刚刚投产,就遭遇了本世纪以来芯片业最惨烈的一次崩盘。通常来说,一般一个芯片的产业周期都不少于2年,多的甚至能达到3年以上,但在2007年时,由于70纳米的DRAM价格下跌远甚于生产成本下跌,这一产品仅仅投入市场1年,就成为有史以来最短命的芯片技术。
这令全球芯片业一片哀鸿,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DRAM厂商全部陷入亏损,其中中芯国际全年亏损4800万美元,并不得不于2008年3月31日宣布放弃存储器生产。
成芯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殉难者,发展的计划被全面打乱。从日本购买的生产线闲置,计划扩建厂房的工地也不再投入建设,现有生厂的代工产品,也由DRAM转向逻辑电路芯片代工。
上一篇:芯片危情
下一篇:太阳鸟2.7亿订单遭质疑 私人游艇销售前景不明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