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刚性兑付”变软
实际上,相较于猜测接盘方,更大的意义在于此案例反映出刚性兑付坚硬的外壳出现裂缝。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信托产品到期之后,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和预期收益,如果项目出现风险,导致没有足够资金进行兑付,那么信托公司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实现对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分配,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兜底”。“刚性兑付”是信托行业的“潜规则”,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信托业的“非理性繁荣”。
“刚性兑付是信托公司的难言之隐,信托从业人员都希望打破刚性兑付,但都不希望自家公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北京某信托公司人士告诉本报。
前述央企旗下信托公司人士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能说是完全打破了刚性兑付,因为毕竟还是兑付了全部本金和大部分利息,但反过来看,由于并未达到预期收益,这可视为撬开了刚性兑付的外壳。”
安邦咨询研究员刘枭认为,打破刚性兑付宜早不宜迟,从中诚信托开始,可能都已经是亡羊补牢了。在他看来,今年可能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神话的元年,与其为单个债权融资产品兜底,有关方面更需要做好为神话被打破善后的准备。
刚性兑付或为浮云
春节将近,金融市场红灯频闪,中诚信托现兑付危机、P2P网贷平台出现倒闭潮等。尽管在多方努力下,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找到接盘方,使得投资者的本金有望如期兑付,但这个个案的处理是侥幸的,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信托产品飞速地膨胀着,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0.13万亿元。在资产管理市场中,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信托之所以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超越基金、保险(放心保),强势地跻身第二位(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市场),尤其是猎获大量高端理财市场的客户,凭借的是其远超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 “刚性兑付”这两把刷子。
然而,“诚至金开1号”出现兑付危机后,信托公司和销售银行争相推脱责任,给一直对“刚性兑付”抱有幻想的投资者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明确表态,工行“不会刚性地向投资者提供补偿”。而中诚信托方面也因项目来自银行,自己只是扮演了“通道”角色,而不愿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
事实上,广大投资者迷信的“刚性兑付”,只是信托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声誉而默认的潜规则,并不具法律效力。在投资合同里,很少信托公司会明文做出“刚性兑付”的承诺。
当信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小,而宏观经济运行稳健风险事件少时,“刚性兑付”自然会得到较好地执行。但是当信托资产规模膨胀到一定规模,而风险事件可能集中爆发时,所谓的“刚性兑付”,恐怕只能是浮云。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已达10.13万亿元,而信托行业所有者权益仅为2355.5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仅为35.16亿元。一个30亿元的项目爆发风险,足以击倒大部分信托公司。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市场红灯闪烁时,避险当是首要选择。投资切忌简单追求高收益,一定要擦亮眼睛。
上一篇:诚至金开信托解决方案出炉 投资者两种选择
下一篇:中诚信托30亿元兑付危机解除 矿产信托仍存兑付风险
投资亮点 1.新冠检测概念,又是熟悉的转折+缺口的模式,最近疫情又出现反复,并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