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一致”也是风险
今年二季度以来,信用债市场个券违约风险事件较往年同期显著增多,引发金融机构避险情绪持续升温。这种高度一致的市场谨慎预期和悲观预期,又“反身性”地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典型的如许多中低资质个券在二级市场上无人问津,普遍遭遇流动性不足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各类投资者对相关债券“畏之如虎”的情绪;以民企和低资质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发行人在一级市场发行新债无人捧场,在发债遇阻的同时滚动融资持续受挫,进一步导致发行人存量债券兑付风险增大。在此背景下,如果任由各类投资者高度一致性地“去风险”甚至“回避所有风险”,最终将对市场各相关利益主体弊大于利。
不可否认,信用债市场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发行人优胜劣汰,乃是市场机制的应有之义。在当前信用债市场整体风险水平处于近年来相对高位的背景下,投资者嫌贫爱富也无可指摘。但即便如此,当作为市场买方的投资者高度一致地回避市场风险的情况下,市场运行机制就发生了不正常扭曲。
比如,当民企债券违约案例增多时,大家就高度自觉地统统回避民企债;当AA、AA+评级的发行人出现问题较多时,投资人就高度一致地只愿投资认购AAA最高信用评级债券;当某一特定企业的债券出现兑付违约时,市场对于该企业所处行业、所处地域的债券就再也“不待见”。如果上述种种看似非常“理性”的投资行为在市场上持续大行其道,那么可能就会有大量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状况整体仍较为健康的发行人,以及许多本息兑付能力原本有保障的债券,最终因所谓“正常市场机制”的持续发挥,被不正常地驱逐出市场。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受损害的将不仅仅是发行人,同样处于债权债务链条中的投资人也将面临原本不该出现的利益损失。
事实上,在前期“三A拿不到、两A没人要”“中低资质民企债普遍遭抛售”的市况下,就有不少资深投资人士指出,过度去风险可能引发新风险,但在市场预期高度一致的情况下,更多投资人只能顺势而为地“随波逐流”,进而导致劣币、良币一起被赶出市场,以及原本不该有的市场系统性风险上升。
整体而0.html">纭笅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