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本报讯 投委会、引进合伙人、打造投研团队……随着私募规模不断扩大,私募基金公司内部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与规模迅速扩大有着直接关联。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私募规模的扩大,私募积极打造团队建设的倾向日益明显。
团队和制度建设成重点
吕俊让出一部分股权引进合伙人、重阳投资总监李旭利坦言在大力打造团队、泽熙研究团队再扩容,更早前,新价值在公司组建投委会。随着私募规模的逐渐扩大,私募正在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应对规模扩大,保证业绩。
以投委会为例,华创证券基金分析师陈子夏认为,投资委员会成立的原因就在于私募规模的迅速扩张。他说,以结构化产品为例,近1-2年内结构化产品是私募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之一,但结构化产品需要锁定风险,这就使私募更加注重对风险的控制,投资委员的出现则可以帮助公司更好控制风险。
沪上某私募人士表示,在采用投资委员会等方法控制下行风险的同时,众多私募还纷纷用团队建设、制度建设等来提升业绩。例如,泽熙大力招募更多研究员,有的私募公司甚至为了强调团队精神而放弃打造明星基金经理。
规模扩大制约业绩增长
私募基金如此重视团队、制度建设,这在阳光私募的发展过程中还是第一次———深圳某私募经理表示,这是“先规模后业绩”的结果,私募意识到在规模扩张业绩肯定会影响,因此纷纷在“补课”。
该经理表示,私募基金以前业绩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金规模小,流动性好,导致转身灵活,可以迅速进入和退出,可以不受限制选择投资品种;二是仓位不受约束,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极低的仓位甚至空仓。该经理认为,私募规模扩大之后带来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了控制风险,投委会的成立导致决策速度变慢;二是资金规模大幅增加以后,交易成本增加,流动性变差,所以投资对象的选择会受到一些局限,也会影响到业绩;三是投研团队的建设很难跟上规模扩张的步伐。该人士表示,总体而言,规模对业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与交易成本上。
陈子夏表示,在管理模式和投资决策方式上,私募确实会逐渐向公募靠拢,但投资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对于一些高风险的衍生产品的应用,都是私募相对于公募存在的优势,私募解决规模扩大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也是继续保持优势的过程。
上一篇:绩优基金一对多产品受宠 按户预约销售火爆
下一篇:基金营销“三大单一化”弊端 渠道激励难长久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