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财股网为首页 网站地图 财股网导航 商务合作
首页
金牛巡访的启示
十二期的“第八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巡访”系列报道,今天终于画上句号。本报精心制作的这些报道,勾画出国内基金业顶尖基金公司的发展路径和行业领军人物的深入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作为编者,金牛巡访系列报道也使我们感触良多。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受访的业内大佬对行业目前所处的瓶颈期达成高度共识,几乎每家基金公司的高管都会对此议论一番。在他们的话语中,我们既听到了深刻的反思,也感受到他们的郁闷,更体会到一丝无奈。正如一位资历深厚的基金公司总经理所言:“基金行业恐怕要经历一段非常泥泞的时期。”
基金大佬们的反应,折射出基金行业困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他们反思的,是过去几年基金赚钱效应的缺失和业绩的高波动性,一些高管将之归结为替“牛市顶峰时的盲目扩张还债”。过分追求管理规模增长,忽略了人才和服务的提升,使基金业没能留住“快钱”,更伤害了普通投资者的信任,最终导致基金业管理规模的持续下滑和现在“无源之水”的窘境。
他们郁闷的,是竞争对手的崛起和银行渠道的压力。2007年之前,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上基金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大小通吃。但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分走了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券商集合理财和阳光私募对中高端理财人群虎视眈眈,公募基金的目标客户一再缩水。同时,银行渠道的强势更令行业内的大佬们不得不低头,只能眼瞅着销售费用的居高不下侵蚀基金公司的利润。
而让他们无奈的,则是制度变革迟迟未能破局。股权激励、增加基金投资渠道、扩展基金公司经营范围,这些与基金高管和基金公司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让有些大佬感叹“拿什么留住人才”,更让有的人质问“为什么保险公司能做资产管理,基金公司就不能向销售端扩展?”
其实,商场是“成王败寇”的战场,公募基金业的兴衰沉浮自有规律。读者不妨读一下本期周报10版的《降低行业壁垒 促进多元发展》一文,参照美国共同基金业的历史,可以发现国内公募基金业的发展轨迹并非偶然,甚至目前的瓶颈期也有美国共同基金业的前例可循。
但这未必意味着国内公募基金业就一定会重演美国同行的辉煌。美国共同基金业能有今天的规模,与其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和美国养老制度设计密切相关,这两点决定了它一方面能有效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有稳定的资金供给,而这两点又恰恰是目前国内公募基金业欠缺的。因此,能不能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或许将成为决定未来基金业能否走出困局的关键所在。
上一篇:揭秘明星基金经理二季度投资路线
下一篇:三季度市场重在布局 基金对投资机会分歧较大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