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如何应对转型与重构中的城市?
城市的转型与重构使城市规划面临新使命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转型与重构”,这不仅表明了城市的姿态,更蕴含着规划的新使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行到中期,这意味着城市转型和重构的能量会大大释放出来,城市规划应与城市能量的释放相协调、相适应。既不能用规划去压缩转型和重构的活力,也不能让转型与重构的活力自然释放,损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我们即将跨越50%城镇化率关口,城市将面临从粗放型、无序、低效率、不可持续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发展的转型,从增长型向民生型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关注民生的城市设计却少之又少,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刘青昊举例说,比如城市道路的转弯半径都在15米以上,完全是为车而设,不是为人而设,人的转弯半径有6、7米就足够了。在今后的城市设计中,要更多考虑为“人”提供舒适便利的空间。
不仅城市的转型与重构给城市规划提出了新使命,市民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和对城市规划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所言,如今,城市规划除了要“引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之外,更要担当起“给市民的未来带来他们期盼的美好人居环境”的使命。如何完成这个使命?在“城市设计面临十字路口”论坛上,专家学者提出了“要允许和动员自下而上的力量参与城市设计”这一观点。
一直以来,规划都是自上而下的,但从近年来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已经依稀可见普通百姓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未来的影子:今年3月,名为“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的活动通过微博展开,万千网友争相表达对政府因修建地铁移植梧桐树的不满,同时表达对寄托着情感和记忆的“那片绿荫”的不舍,政府最终表示优化建设方案,不会“一移了之”。
杭州市规划局局长阳作军指出,城市,为民而建、为民而生。应当充分尊重市民对于城市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但专家同时强调,对于规划信息的公开,一定要有制度的保障,哪些信息必须公开?以何种渠道公开?公开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等问题,都需要用制度加以明确和规范。
此外,规划师作为履行城市规划新使命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提出,除了专业知识,目前规划师亟需补充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的知识,比如社会学,可帮助规划师通过规划,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减少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性。
城市规划求解城市化难题
随着城市化的高歌猛进,面对“城中村”“城市病”“保障房”等相伴城市化而来的所谓“城市毒瘤”“城市顽疾”,城市规划却显得有些疲于奔命、应对乏力。在本届年会的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理性分析。
目前,很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例如太原今明两年城中村改造的开发强度是再造一个太原,改造后城市的人口容量将达到600万人,比改造前增加了一倍。在“城镇化与城中村”论坛上,杭州市规划局局长阳作军指出,城中村改造应是理性的、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决非政府的政绩冲动。“城中村”里包含居民、村民、外来农民工、开发商、政府乃至整个城市的利益,应循序渐进、允许保留。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强行改造会扩大社会矛盾。
“城市病”更是令城市居民深感无奈,一些人最终选择了逃离“北上广”:出门堵了,下雨涝了,高层着了,买房贵了,垃圾多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为生活在城市付出代价。在城市病vs美好城市论坛上,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局长俞滨洋提出,“健康城市”需要“健康规划”,要把城市规划融入区域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中,在注重城市生活质量的视角下,创造融合的城市社区空间,鼓励慢速交通和短途无机动车交通,保护城市中的自然景观。
“保障房”建设关乎“居者有其屋”目标的最终实现,其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关系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品质,也会影响社会公平和谐。在保障性住房@城市论坛上,专家学者提出,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保障性住房选址经验,注重考虑公共设施以及居民生活、出行、工作的便利性问题。英国各个地区政府都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住宅存量,并要求每个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商建设一定数量的可负担住宅,保证其分布相对平均,促进形成多元混合的社区形态。而新加坡则避开房屋密集的市中心区,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带,结合新市镇建设并预留一定的产业发展用地以保持新开发区居住与就业的平衡。除了规划布局之外,有学者提出,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机制也要改革。保障性住房应只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并且应只租不售,租金也应逐年递增,只有将产权掌握在政府手中,并明确门槛和退出机制,才可以持续发挥其“保障”作用,一旦成为产权房售出,就不再有可持续性了。
城市规划在反省和探索中担当
城市规划如今已再不是“墙上挂挂”的一纸空文,而是用“实际效果”说话的城市“内功”,好的城市规划不仅是政府政绩,更是身居其中的市民口碑。
唐凯与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刘青昊一致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不是终极蓝图,现在的规划大多是展望20年甚至30年,展望期过长。应在保持整体规划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调整。
专家学者强调,现阶段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握两点:一是要不断回顾和回归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不要因小目标、小利益而迷失了方向;二是一定要用约束性资源协调规划,比如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不要以改善投资环境为由搞高尔夫球场等耗水项目。
针对目前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的规划修编,山东省规划院规划师马利波建议,作为总揽全局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具有更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以及空间引导能力,通过总体的有机协调,使城市向最优化的状态发展,而不是细化具体,面面俱到,这些最好通过专项规划来解决。
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城市规划也不是万能钥匙。刘青昊提出,建立美好城市,首先是观念问题——数量不是质量,肥大不是强大。同时,制度性要素的变革,才是城市规划变革的根本保证,比如转变政绩观,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开放式、民主型政府,实现民主监督,打造大众化的城市规划体系。
此外,专家学者还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切勿将城市规划的边界扩大化,用城市规划的理念规划农村,把“城乡统筹”搞成了“城乡统一”,以至于闹出干旱地区建“排水系统”、山区搞棋盘式街道布局等“笑话”。
上一篇:“银十”期间楼价温和下跌已成趋势
更多"城市规划如何应对转型与重构中的城市?"...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