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把握欧债危机蕴藏的投资机遇
一些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形势严峻;对中国企业而言,则蕴藏着投资机遇。日前,在中国国家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夏季形势分析会上,部分与会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存在巨大潜力,当前宜把握机遇,在收购问题国家国债的同时,尽快提升国际并购能力,抓紧时间积累合作经验。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蕴含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涛涛等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形势不明朗,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则蕴含着投资机遇。
——欧洲仍未完全走出低谷,对外来资本需求强烈,经济疲软使一些国家放松对外资的审批。各欧美成员国在欢迎外资的时候,有一个基于自身考虑的优先顺序,这些国家首先希望中国的外汇储备去购买本国金融资产,尤其是国债等政府背景的金融产品,其次希望绿地投资(即在当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最后才是并购。而从中国的利益出发,在购买国债等金融产品要谨慎,同时可适当考虑绿地投资和并购,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企业到欧洲并购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
——危机带来生产价格的低谷,这对我企业直接投资是难得的机会。如德国、意大利、瑞士有着中国企业急需的技术、品牌和工业设计能力。
——和北美、澳洲相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比较低。除像法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得税率为34.4%和30.2%之外,波兰、爱尔兰和希腊的公司所得税税率还是比较低。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选择到瑞士、卢森堡等一些对离岸公司有税率优惠的国家设离岸公司。
我对欧直接投资比重尚不足3%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多采用并购方式。近几年我国企业对欧并购的数量和价值量都有明显增长,范围涵盖英、法、德等多个国家,并购对象以拥有良好技术的中小企业、品牌和战略资产为主。
然而,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总体迅速增长的态势相比,对欧投资仍只占很小份额。据商务部2009年统计,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欧盟所占比重一直低于3%,而港澳台地区则占到60%。
专家认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并不顺利,失败案例较多,究其原因,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不利因素。
陈涛涛说,中国企业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海外并购战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增加主要是在危机之后的两年,被欧洲人怀疑利用投机资本。
二是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欧洲历来是国际并购的主战场,竞争异常激烈。中国企业作为投资的后来者,需要进一步熟悉操作惯例,尤其是民营企业还需要增强对话能力。
三是适应欧洲风土文化难。欧盟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中国企业面临挑战。
四是全球化意识不够强。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应具备全球视野,并购的目的并非把全球性品牌或公司中国化,而是把中国企业提升为全球性企业。如果公司过于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原品牌的价值会被冲淡。
五是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和跨国并购的程序等。
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外部环境问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许京总结认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欧洲国家政府、企业、民众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存在偏见和抵制;有些国家出于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散步“中国威胁论”;欧洲民众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心理矛盾,以前欧洲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被中国抢了风头,失落感强烈,导致负面反应增强。
积累合作经验 及早建立信任
赵晋平、陈涛涛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不但需要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努力寻找办法应对外部冲击。
一是迅速提高自身能力,熟悉欧洲环境,尤其是积累合作以及并购的能力。在投资过程中,逐步搭建信任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日本对欧美投资的时候也被看成威胁,但是它现在很受欢迎,其投资给欧美带来好处,中国也有这样的潜质,需要时间锻炼。
二是努力实现本土化,尤其要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使当地人认为投资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就会。企业本身也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三是在所属国家成立相应的公司,用信托的方式进行并购,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看不出并购主体,便于创造一种和谐的并购气氛,规避政治封锁。
四是由政府出面,在世界各地建立中国企业离岸服务中心,用离岸服务平台的名义提供一套从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到投行的系统服务,形成缓冲地带,帮助中国资本完成国际品牌合作。
五是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重要城市,如米兰、巴黎、伦敦等地建立自主采购中心,介入产业链,实现商品就地采购。
上一篇:外储从美元逃离并不理性
更多"专家建议把握欧债危机蕴藏的投资机遇"...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