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3)
消费存隐忧 全年经济增长不会实质性放缓
消费存在明显的隐忧,以消费扩内需的战略可能受挫,但全年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更不会出现滞胀。
消费的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满意指数处于低位,预期消费出现了不确定性。
当前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感受指数2010年到201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平均值分别为52.34和52.52,明显低于2005-2007年的60.21和61.05;居民当前收入感受和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还没有恢复到历史上的较好水平。今年二季度央行的调查数据也表明,居民当前收入感受指数为54.1%,比上一季度回落;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5.3%,比上一季度略有下降,反映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不乐观。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实际收入增速会对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一季度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1%;农村居民现金实际收入止住下滑态势,今年一季度出现了15%的增长。但考虑到近几年县以下的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只占全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的20%,城镇居民可支配实际收入增速放缓趋势将影响消费的增长。
(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存在放缓趋势,考虑到通胀因素实际增速放缓幅度更大。
受收入信心指数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胀压力不会立减、刺激性消费政策的逐步退出、房地产持续的严厉调控等因素影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速存在放缓趋势。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实际增长只有11.7%,同比实际增速下降4.2个百分点。
(四)商品房销售的大幅度下降对下游行业的销售已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仅增长9.1%。名义同比增幅下降13.4个百分点,实际增幅同比下降16.1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的大幅度下滑对相关产业的消费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1-5月,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累计增速25.3%,名义增速同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同比增速下降6.1个百分点;家具零售名义累计增速26.9%,同比增速下降10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同比下降12.7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的名义累计增速21%,同比增速下降8.8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同比下降11.5个百分点。
(五)从中长期因素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行业工资差距、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之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1扩大到2007年的3.3∶1。其次,依据我们的测算,从2003-2009年的行业差距来看,行业收入最高与收入最低之比也达到4.5倍左右,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3倍左右的水平。再次,从社会的贫富差距来看,我们的测算表明,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Gini系数为0.30,若考虑到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将更为明显;城镇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职工全国比例高达65.8%,如此高的比例意味着高收入群体的增收是以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力受损为代价的。
(六)最终消费增速慢于经济增速,居民总体上对分享增长的感受不足,“无感”增长成为制约经济进入“黄金律”增长路径的核心障碍。
依据我们的测算,1990-2009年,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为5.64%,人均消费的平均增速为3.68%。这20年间,人均GDP的增速在16年里面高于人均消费增速。经济总量和最终消费增速的差异形成了GDP不断增加、经济中用于消费的份额却不断下降的状态,居民总体上对分享增长的感受不足。
即使消费存在隐忧,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不会出现滞胀。原因如下:
(一)一些现行指标和同期的适度回落是在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国内控通胀和结构性调整的预期结果,这些指标阶段性的适度回落是正常的。
PMI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土地成交面积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显示了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但进一步分析1-5月份拉动GDP增长的因素来看,经济基本面仍处于正常、可控态势。
从拉动GDP的三大要素来看,全社会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不会出现下滑,我们预测的增速是24.1%;消费存在隐忧的同时,不至于悲观,预计全年增长17.1%;1-5月份出口增幅25.5%,处于常态化区域,预计出口顺差维持在1250亿左右的水平。
(二)客观认识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是反危机刺激计划与新规划效应、内需填补外需的交替期,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政策效应会逐步放大,下半年经济的政治周期效应明显。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当前面临“控通胀、去泡沫”和“稳增长、防下滑”的两难局面,但长期隐忧大于短期“两难”,尤其是居民收入增长不足和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因此,宏观政策需要立足于中长期视野来破解短期的“两难”困境,以更加积极的民生政策来对冲短期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坚持“控通胀、去泡沫”,但要避免库存调整、信贷紧缩、房地产市场严控、外部随机冲击等因素叠加带来的“超调”。中长期中必须坚持结构性改革,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支持民生改善、促进消费。民生政策力度的加大将使中国经济具有充沛的中长期增长动力,从而防止了中国经济步入下滑趋势。
上一篇:宏观经济“软着陆点”在哪里
更多"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3)"...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