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变革受利益集团羁绊致国家陷中等收入陷阱(3)
改革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解决所有问题,关键还是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当然未来改革不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还有社会、政治层面的改革协同推进,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环境。
“十二五”期间潜在增长率较过去会有下降,到“十三五”期间可能会有明显的下降。王一鸣判断中国经济已开始进入到一个减速的阶段。
但在王一鸣看来,增速减缓并不是坏事。从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都经历过一个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变的过程,日本在经历1973年的石油危机,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3.30 -2.37%]危机后,高速增长过程基本终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且生产、支出、收入等经济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可见,只有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之后,结构调整才能实现。
所以,他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是一个时间窗口,中国要做的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最大程度化解风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最根本的途径。那么,如何推进这种转型,王一鸣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应对: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他强调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消费。过去这些年特别是本世纪依以来,中国消费率一直是缓慢回落,2010年零售额只有15.4亿万元人民币,按汇率来算相当于美国的40%,但这同时意味着中国有一个巨大的没有充分开发的内需市场。所以,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展,消费规模的扩张,中国经济会有新的增长动力。据瑞士信贷银行计算,2015年中国的消费会占全球的14.1%。
他还提出,外需转向内需,不能理解为简单降低进出口的规模,或者简单去压缩投资规模,而是应进行系统性的调整。
第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产业的基本特征是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所以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思路要改变,不是单纯调整产业链比重关系,而是要突破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品牌、技术服务的各个环节,把中国服务做大,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实现从价格竞争走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为主的转变。
转型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低效益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转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重工业,同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第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很多国家没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的问题。过去这些年,中国研发投入增长非常快,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平台建设比较薄弱。因此,要增长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解决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的问题。其次,要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即单位劳动力人力资本产量的提高,这是增强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键。过去中国人力资本投入虽然有大幅提升,但相对于物质资本投入来说速率要慢很多,这意味着中国人力资本投入的空间还很大。
第四,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工业化上升时期,正好是排放增加的时期,中国目前的形势就很严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必须得到控制。同时,要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对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投入。
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9.7%,每年差不多提高一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王一鸣认为,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把现有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样各种资源都会被充分利用,而且消费需求也会释放出很多。
第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高速公路带来中国区域格局的明显变化“原来说中国存在区域差异大的问题,但在现在看来这又是一个延续中国高增长期的独特条件”,王一鸣称。根据验证模型,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就会向其它国家转移,而中国现在沿海失去了优势,可以向内陆地区转移。金融危机以后,最稀缺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市场。在产业生命周期拉长的同时,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也会随之拉长。
第七,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首先就调整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最主要是提高国有企业的上缴红利。其次就是调整政府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主要体现在居民个人所得税上。还有企业和居民的关系,需要通过制度再造来提高工资率。再从二次分配来看,我国公共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偏低,所以要扩大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第八,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王一鸣强调,要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关键还是改革,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当然未来改革不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还有社会、政治层面的改革协同推进,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环境。
问与答
提问:请解释中国之前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实现转型?
王一鸣:原来传统的转型概念是所谓的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这个概念来自于苏联,因为苏联以前的发展方式是资源的大规模粗放投入型,直到苏联解体的时候都没有完成转型,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于体制。它的体制缺乏市场配置,缺乏竞争,单靠政府计划配置,这种转型很难实现。
我国现在的转型内涵要比以前丰富的多。十三大报告中提出转型,一是需求结构的调整,二是产业层面的调整,三是要素层面的调整,就是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将转型内涵进一步丰富,包括了很多外部的问题,如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而转型能不能成功,关键还是体制的调整能不能跟上。转型过程中需要战略层面的设计,但最根本还是要进行制度改革。
提问:中国三大银行资源占到全球的40%,很多行业投资过度,一些中小企业却得不到投资,请分析下金融行业在转型过程中的作用?
王一鸣:现在金融业分为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两大板块,银行业务里第一层面是四大国有银行,第二层面是浦发、招商、光大、中信等十几个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个层面就是小银行,但是我国的小银行还很缺乏,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业的不开放造成的,很多民营企业进入不了金融业。
另外,谈到信贷资源的问题,四万亿计划实施以后,随着通胀的出现,央行开始紧缩,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规模,基本的策略是保留原有的贷款项目,不贷款给新项目,这样银行间的资金差异利率就非常高,再加之民间资金率很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成本就大大提高。而国有商业银行原本盘子大,在决定信贷额度的时候必然占有的资源就多。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银行业的开放,让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去,发展中小银行,竞争充分以后,银行的效益就会大大提升。现在人大正在制定储蓄保险法,储蓄的保险问题如果得到解决,中小银行的风险就会小很多。
提问:您刚才说,人口结构是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不是可以考虑允许放开二胎?请您再详细解释一下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关系。
王一鸣:现在社会上有舆论称,劳动力供需形势变了,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但我认为这需要仔细研究。第一,劳动力到峰值以后减缓的曲线是很缓慢的,尽管劳动力供需形势有变化,但放开人口政策的这个点还没到。第二,中国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所以,目前决策层面的说法是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在我的理解中完善大概是要分三步走,现在第一步已经在做,就是两个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两个孩子。第二步是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两个孩子。第三步就是不管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两个孩子。
关于消费率和投资率,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投资率过高,转换成生产能力后内部消费不了,只能靠出口,出口之后就变成外汇,所以中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三万亿,这意味着资源的闲置,而且各种各样的投资实际上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但居民福利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必须矫正原有的发展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才能有能力去消费,而这同时投资也就会下降。从国际经验来说,消费贡献较大的国家,一般经济增速不会很快,而投资占比高的国家,经济增速会很快,但中国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不是靠投资拉动的短期的高增长。
让更多人知道事件的真相,把本文分享给好友:更多"体制变革受利益集团羁绊致国家陷中等收入陷阱(3)"...的相关新闻
每日财股
- 每日财股:老板电器(002508)
投资亮点 1.多品牌经营扩张市场空间:低端子品牌名气已运作,2010年已发展700多家终...[详细]